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我的不完美退烧之路,3分频情节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7-3-24 22:02 发表
有个国外很出名的DIY设计师Jeff Bagby,设计的一套致敬LS3/5的箱子,用的低音就是金琅Aurum Cantus的AC-130F1。好像这个设计拿 ...
AC-130F1我用过,价廉物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认认真真读完了

TOP

啊我又来晚了

TOP

”特殊面板“买不到么? 我看之前哪个帖就有人提到在卖纽曼的整个外壳来着

TOP

引用:
原帖由 sxjohn 于 2017-3-25 16:15 发表
”特殊面板“买不到么? 我看之前哪个帖就有人提到在卖纽曼的整个外壳来着
那个是塑料壳的80,是不是丑了点,而且,本身就是不想买黑粗呀。

纽曼的低音单元是内装,用夹具固定的,没有上螺丝的部位。
中音单元的面板是不规则菱形,磁体和面板最短距离2毫米,不适合外装。
高音单元的面板是104mm圆形,平行70cm切了2刀。

无一个正常的。

TOP

有意思

和雨后比较过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7-3-26 09:01 发表
有意思

和雨后比较过吗
没有一起对比,雨后的价格高,而且很偏门,我不敢买回来。

在其他地方听过雨后的老款P3,有些接近于想象中的雨后,或者说声音和它外观比较符合,但是超5又不是,超5是和想象中相反的,明亮的,尖细的,细节突出的,但是它两整体好像都没有很透明的感觉,在那个价位声音密度不是特别的高。M30没有听过它出声,但是粗略见过M40出声,也觉得是正常的声音,没有hi-eng的感觉呀。但还是厂箱,不可能个性的太夸张,总体还是在±3的指标的。低音差,下潜和量感都不咋地,大伙儿低频都是和箱体有相互作用的,这个明显哦,但是听的曲目少,不是很记得具体是怎么样了。

我自己做的这个,中高频整体的频响肯定有±8db,很暗,叫做月黑风高了都。唯一和雨后初晴像的地方,似乎就是低频了,但是因为喇叭的关系,我相信如果对比的话,失真度的指标应该要好一些,很极端,既有很高的密度,中频到低频又有可闻的箱体共振声,我这个共振声是瞎拿来就用的,男声会有音染,乐器也还挺好听的,但是稍微大音量一点听,低音会把纯粹的电音染出乐器的质感,听电音好别扭,略有嗡嗡声,走形了。不确定和雨后是不是故意调在了某些更精确的频率上,也不知道雨后的箱体声音有没有这么明显,应该有吧,同不同就不清楚了,也是接近于我想象中的英国声,想象中的。。

然后我也很好奇,如果把很正统的监听音箱,换一套不同的外壳(这个不难),功放不变,会怎么样。如果有一个契机,我也会试试?

其实看网上的资料,M30还是很监听的嘛。


[ 本帖最后由 jimmyheiying 于 2017-3-26 22:3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高音这种后腔有点西雅士的感觉。没加强筋,箱体震动带来的音染难道是调音手段?

TOP

雨后基本都用Seas高音的吧。

实际上BBC研发薄板箱的主要初衷是吸能,提高箱震的阻尼来降低共振的Q值。一般来说,材质越硬,共振Q值越高这个规律是很难避免的。因此要吸能的话,必须将箱体做得软一点。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个思路,将箱体做到防弹级别的也很多(比如Magico)。不过把薄板箱说成是加音染来调音,估计那帮英国佬也是欲哭无泪了。

BBC薄板箱的理论,来自google缓存,因此图片已经看不清了。不过不要紧。

蓝线是硬质未吸能的16mm板材,褐色线是吸能后的8mm板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7-3-27 10:33 发表
雨后基本都用Seas高音的吧。

实际上BBC研发薄板箱的主要初衷是吸能,提高箱震的阻尼来降低共振的Q值。一般来说,材质越硬,共振Q值越高这个规律是很难避免的。因此要吸能的话,必须将箱体做得软一点。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 ...
确实是欲哭无泪了。

除了声荟,有没有其他厂家做过不同材质,三明治结构的箱体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