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平淡是真 于 2018-1-8 10:47 发表
我认为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论音质那买好的器材就没有意义,我就很喜欢刘芳的翻唱,既有音质也有旋律。一般一些经典老歌受限于当时的录音水平音质都不怎么样,我以前听歌就一定要听原唱的,现在不同了 ...
支持你的观点。记得三十年前,我父亲听针式唱片机,其中一首歌他可以反反复复的听很多遍,歌名叫《太湖水》。而且,针头摩擦唱片的那种种沙沙声,清晰入耳。我家那台针式唱机的音质恐怕连现在的手机喇叭都比不上。可当时的大多父辈们爱听音乐的,都喜欢听这一类的歌曲,还有很多红歌,而如我之流的就觉得这些歌太难听了,而对当时的港台的歌曲则是钟爱有加......时代进步了,录音和音响器材也一样在进步,除了音乐人创作的音乐作品本身外,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这些作品,就是从事录音工作的人员的事情了。而要更好地把录音作品呈现出来的事情,就需要各大音响厂家去完成了。任何产品都有档次高低,要想获得更好地体验,银子要跟得上。
音乐如菜,各有所爱。曾经喜欢的,现在未必喜欢,以前不喜欢的,现在却喜欢了,我觉得这个与欣赏水平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也试图去努力“欣赏”一些国内外经典的音乐大作,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我听起来都不是“好听”的感觉,更谈不上“享受”了。而经典中极少数的我听着算是好听的音乐,也并不是在我具备欣赏水平的前提下得出的感受。好不好听,立马就知道了。就像一个3岁的孩子吃东西,只要是好吃的,能吃撑着,不好吃的,立马吐出来。这应该就是“对味”吧。而现在的录音师们,不管他往里面加多少“味精”,或许不是原汁原味,但你听起来就是好听。这难道不是件好事?不喜欢那是个人的事情,如果录音师们只为极少数的喜欢“味精”浓的人去做录音,那才是笨蛋!除非,有人愿意专门为极少数人提供服务,从而分得这一块蛋糕。我第一次听周杰伦的《东风破》,很不错啊。曲风、旋律和歌词我很喜欢,后来又听到刘芳版的《东风破》,更好听啊,就把周杰伦放一边了。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相当有造诣,但是他自己唱的我却谈不上多喜欢,后来,我就搜索翻唱他的歌的其他歌手,得到了更多的享受。现在的翻唱歌手之所以有很大一块市场,那就是一定有超过原唱的内容。而且,就唱功而论,翻唱的未必就不如原唱的。记得有一期音乐节目,韩红、刘德华和另一位歌手当评委,当时,韩红就刘德华的夸张的“颤音”唱法表示质疑,刘德华解释说,是因为当时教他唱歌的老师肯定自己唱对时,就朝刘德华缓缓点头,以示认可,刘德华也随着老师的点头而点头,久而久之,就发出了“刘德华式”颤音。这一解释的真伪无法考证,但韩红继续攻击,她说,你这个刘式颤音是对演唱艺术的扭曲,还当场演示了颤音的正宗唱法......刘德华当时尴尬的表示,此已积习难改。还有另一个颤音较夸张的歌手,张宇。张宇和韩磊有一次参加《我是歌手》节目,当韩磊的一首《等待》结束回到休息室,张宇立即迎上去大赞:“你的声音好恐怖啊,太强大了”。但我再次遗憾的承认,我喜欢听刘德华、张宇多过听韩红、韩磊。应该是前者们演唱的音乐作品更对我的味,但我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也清楚,刘德华、张宇的唱功不能和韩红、韩磊相比,不在一个层次上。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用一模一样的录音设备,其录出来的音乐效果,用100元的音响放刘德华、张宇的也能听听,而要听韩红、韩磊的就非得要1000元的才能到达100的效果。(我都觉得有点扯淡)因为,我听到有这样的判定:听交响乐,要想得到更接近现场的效果,那就要一般人买不起的高级音响才行。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还真要感谢那些善于添加“味精”的录音师们了,他们为了绝大多数买不起听交响乐的音响的人们,提供了廉价的解决方案----使得声音更好听了。最后,楼主提到的童丽、孙露、赵鹏这个几个翻唱歌手我也是喜欢的。因为,在没有听到他们的翻唱之前,原唱的许多歌我都没有觉得非常好听,反而是他们的翻唱使我发现:“哇~原来这歌可以唱得这么好听!”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14: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