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21:25 发表
我特意打电话询问了一个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
如果认为经常听大师级古典音乐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这个可以信。若要以为这样久了便会成为雅士,这个难以信。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Excuse me????
这种瞎话可以说是太不走心了,关键内容含混,模棱两可,退回重写
要知道细节,细节,细节最重要!
“我昨晚21:09分特意打电话问了一下从小玩大的朋友,村头牛大爷小儿子媳妇的大姑妈的三孙子的干爹,赵二狗,他是我们嘎子沟乡远近闻名的赵疙瘩村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兼总指挥,他亲口告诉我,他们乐团每次演奏都不需要什么谱,充分表现了艺术家的潇洒随意,毕竟什么交响乐协奏曲都是我们这样的演奏家再创作出来的”——记住,以后要这么去蒙人,立刻显得细节完美有理有据十分令人信服,知道吗
1958-1972年,20世纪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担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期间,他主持举办了53场面向青少年的系列音乐会,叫做Young People's Concerts。在1959年1月24日的一场题为《什么是古典音乐》("What is classical music?")的音乐会上,他就讨论并定义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本质区别。伯恩斯坦指出,古典音乐:
1) 并不一定比流行音乐更“严肃”
2) 并不一定比流行音乐更“好”
3) 并不一定比流行音乐更"high-brow"(“精英化”)
但是
古典音乐必须是严格按照乐谱演奏(或演唱)的“精确”音乐("exact" music),而流行音乐不是。
古典音乐作曲家们,会把每个音符严格写下、规定所需要的乐器(甚至规定了乐器的件数),他们还会尽可能多地写下自己认为必不可缺的演奏指示(比如快或慢、强或弱、连奏或断奏,等等)。古典作曲家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详尽地在纸上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音乐想法,以便使演奏者们能从纸上的乐谱领悟出作曲者的想法,从而尽可能忠实地在乐器上再现。
反观流行音乐,在原创者创作出乐曲之后,别人(或者原创者自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重现乐曲。比如,换一种伴奏的乐器、把伴奏乐器换成人声、把人声去掉用某件乐器替代、把副歌去掉并且把高潮部分重复演唱,等等等等。对于流行音乐,这些做法都是可以接受、甚至被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