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我们发烧是为了啥?我已经找到答案!

引用:
原帖由 一轮新月 于 2020-10-31 09:54 发表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刚刚还是交响乐这种体载的初步形成!巴洛克时代,巴赫老大规律了交响乐4步套曲的写法模式但将这模式进一步成熟且发扬光大的却是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各路杰出指挥家也 ...
凡事都有过程,慢慢来
一开始都是喜欢管弦乐队大编制作品,交响乐队的动态和音色丰富度,其他类型音乐没法比,既能细腻又能澎湃,有无数可能
之后会更喜欢协奏曲,主乐器和乐队的竞奏,开始注意其中的主题发展、和声和变奏行进
接下来就是室内乐,奏鸣曲,小编制,这类音乐更加内敛,回归音乐本身
最后才是复调音乐,出现了结构,相当于从平面进入立体,打开新的世界,重新体会“和谐”的概念
从浪漫主义回归到巴洛克时代,回到高山仰止的巴赫他老人家,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个过程类似于欣赏过了华丽的唐诗宋词,最后重读《诗经》。最本真的才是最好的。毕竟,音乐的美不是音质音色动态声场这些和声音回放有关的东西,“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汉斯力克)
以上只是分享个人体验。

TOP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20-10-31 15:03 发表


凡事都有过程,慢慢来
一开始都是喜欢管弦乐队大编制作品,交响乐队的动态和音色丰富度,其他类型音乐没法比,既能细腻又能澎湃,有无数可能
之后会更喜欢协奏曲,主乐器和乐队的竞奏,开始注意其中的主题发展、和声和变奏行进
...
这个群里真是高手如云,这个说得好,最后回到读“诗经”,中国的诗词歌赋一切都来源于“诗经”、楚辞和古乐府,那些都来自最真实的百姓生活。

TOP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20-10-31 15:03 发表


凡事都有过程,慢慢来
一开始都是喜欢管弦乐队大编制作品,交响乐队的动态和音色丰富度,其他类型音乐没法比,既能细腻又能澎湃,有无数可能
之后会更喜欢协奏曲,主乐器和乐队的竞奏,开始注意其中的主题发展、和声和变奏行进
...
这个到重读诗经的境界……已经是超脱红尘之外了! 我只能仰望但自己是做不到的了!相信也没多少人能做到,否则大部分古典音乐都得去死!哪怕是歌剧、舞剧、康塔塔、交响音画剧、还是钢协或是提琴协凑都伴有大量或一定量的大动态音乐!市面上那些顶级的12寸15寸18寸仿佛天生就是为这些大动态音乐而生的!我想来想去估计兄台应该是最喜欢清唱剧、弥撒剧这些的,那种是古典音乐的初始状态了。 返璞归真或许也是另一种美吧!我个人是做不到返回原始状态去但我也能接受别人对音乐的不同看法!
引用:
原帖由 姐骑得不思百 于 2020-10-31 16:24 发表

这个群里真是高手如云,这个说得好,最后回到读“诗经”,中国的诗词歌赋一切都来源于“诗经”、楚辞和古乐府,那些都来自最真实的百姓生活。
嗯嗯!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音箱器材这种论坛上看到“诗经”两字!一般人听个流行音乐已经很满足了,你要是对他说诗经估计会被喷一脸!我突然想到了曲高和寡这4字 小众的爱好都是寂寞的,别说诗经了,在现实中我连“我喜欢贝多芬”都不敢跟人提的,就怕被人说装13 越是小众就越难能可贵了!

所有交响乐都是有主题发展、和声和变奏这些组成的………我真是笑哭了!不止只是协凑曲,也不分室内室外………………这还是个大范围说法,往细讲有主题显示部、再现部…展示部……你去听几部作品就自然会发现这些规律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轮新月 于 2020-10-31 17:27 发表

嗯嗯!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音箱器材这种论坛上看到“诗经”两字!一般人听个流行音乐已经很满足了,你要是对他说诗经估计会被喷一脸!我突然想到了曲高和寡这4字 小众的爱好都是寂寞的,别说诗经了,在现实中我连“我喜欢贝多 ...
所谓“诗经”那只是一个比喻的说话,个人还是比较认同刚才那位仁兄的看法。本身听歌,欣赏音乐或读唐诗宋词这些都是个人爱好的东西,属于很私人的东西,见仁见智吧,为了防止被人喷一脸,我闪了,感谢师太的提醒…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轮新月 于 2020-10-31 17:27 发表

这个到重读诗经的境界……已经是超脱红尘之外了! 我只能仰望但自己是做不到的了!相信也没多少人能做到,否则大部分古典音乐都得去死!哪怕是歌剧、舞剧、康塔塔、交响音画剧、还是钢协或是提琴协凑都伴有大量或一定量的 ...
清唱剧、弥撒剧是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后期也有世俗)题材声乐,我这里提到的巴洛克音乐主要指复调音乐。和声乐相比,器乐是更存粹的音乐。
引用:
原帖由 一轮新月 于 2020-10-31 17:27 发表

嗯嗯!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音箱器材这种论坛上看到“诗经”两字!一般人听个流行音乐已经很满足了,你要是对他说诗经估计会被喷一脸!我突然想到了曲高和寡这4字 小众的爱好都是寂寞的,别说诗经了,在现实中我连“我喜欢贝多 ...
用诗经做比喻都说了是不恰当的例子啦...只是想说欣赏艺术有类似的过程而已
引用:
原帖由 一轮新月 于 2020-10-31 17:27 发表

所有交响乐都是有主题发展、和声和变奏这些组成的………我真是笑哭了!不止只是协凑曲,也不分室内室外………………这还是个大范围说法,往细讲有主题显示部、再现部…展示部……你去听几部作品就自然会发现这些规律的!:z0 ...
专门提到协奏曲是它更能明显分辨主题的呈现和后期发展变奏,不是说协奏曲才有。因为这种曲式有主奏乐器,相比交响乐,主题在不同器乐组和声部之间切换,除非是旋律性很强的主题,否则对新手来说还是很难分辨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有了主奏乐器的协奏曲,就简单多了...理解了节奏、和声、主旋律变奏(音乐的三大组成要件),就是学会欣赏爵士乐的开端(仅对不懂乐理的爱好者而言)
你说的可能是奏鸣曲式的三段结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 吧,交响乐不是每一个乐章都是奏鸣曲式的

TOP

不是指凑鸣曲,就是指交响乐的三套曲四乐章模式!历史上是巴赫先开创了这种模式但到贝多芬手上才发扬光大,这种模式因为结构严谨,上下协调,逻辑分明,故事完整!所以贝多芬的9部交响传世后影响实在太大,以至后来大批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基本套用了这个模式写的。 这个模式影响大的啥地步吗?不是当时有个事么 ,到了马勒身上他的第一交响乐中第三乐章因为没有采用传统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而惨遭当时的乐评家指责!搞得马勒极其郁闷!哈哈! 马勒第一交第3乐章不是轻松的小步舞而是别出心载搞了个阴森恐怖而丑陋的死亡进行曲 让人能听一次就忘不了
       不过马勒这个疯子临死前曾说过“我人虽然死了,但我相信我的作品会传下去的”果然,马勒死后他的作品响彻全世界!我是太喜欢马勒了,向伟人致敬!哈哈!不知不觉又开始有的没的乱说一气了。哈哈!在现实中我是碰不到谁人能跟我聊这个的,别介意哇!

TOP

交响乐的四乐章套曲模式和巴赫没什么关系。交响乐之父是海顿。巴赫写过管弦乐组曲,但那时的组曲和交响曲不是一回事,而且当时都还没有大编制的管弦乐队(钢琴都还没诞生),也就没有交响乐这种曲式。至于组曲,巴赫写了太多,但大部分是独奏乐器的。四乐章套曲由海顿定型,莫扎特发扬光大,贝多芬改良(把传统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成了谐谑曲,提高了交响曲这种音乐形式的艺术高度)

顺便说一句,“交响乐”这个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所有由交响乐队演奏的音乐”,也就是“交响音乐”,最初由乐队演奏的这种音乐来自歌剧的序曲和间奏曲(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现场观众注意和安静,后来变成单独的作曲形式),后来就是泛指交响乐队演奏的音乐,什么圆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等;狭义的交响乐就是“交响曲”,是单独的曲式,一种(通常)由4个乐章构成的音乐形式。

[ 本帖最后由 marlowe 于 2020-10-31 21:0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20-10-31 20:44 发表
交响乐的四乐章套曲模式和巴赫没什么关系。交响乐之父是海顿。巴赫写过管弦乐组曲,但那时的组曲和交响曲不是一回事,而且当时都还没有大编制的管弦乐队(钢琴都还没诞生),也就没有交响乐这种曲式。至于组曲,巴赫写了太多,但大 ...
现在特意去查了资料,还真的是海顿!吐血!我一直以为是巴赫!

TOP

引用:
原帖由 一轮新月 于 2020-10-31 20:56 发表


现在特意去查了资料,还真的是海顿!吐血!我一直以为是巴赫!
巴赫是“音乐之父”,你品品,祖师爷地位,那可比海顿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推眼镜)

TOP

恭喜师太。师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今后师太总算是走上了革命的路一条。

[ 本帖最后由 xtgh2004 于 2020-11-1 20:33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