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我觉得等响度曲线还是有点意思的。
他们有各种版本,大体上差不多,但细节有不一样。
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对吧?简单的说就是曲线越低的地方,人耳的听力越敏感。除此之外呢?其实有几个有趣的东西在里面。
1:低音声压每增加10db,主观听起来相当于增加20db
有没有注意到曲线最左边非常的密集?这首先归功于人耳对低音并不敏感,但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当低音达到一定声压之后,每增加10db,在主观听力曲线上通常能跨过两条10db线。也就是说,虽然低音实现起来成本很高,但是一旦能达到可闻的范围以上(比如30hz的门槛一般是最少70db),还是很划算的
所以,低频下潜很重要!量变带来质变
2:低音失真度很重要,否则基频都听不到!
比如我们看一下40db等响度曲线。在30hz,这个声压级是80db,而在60hz,这根曲线的声压级下降到了60db。在90~120hz,大概只有50db左右。这说明什么?如果这个喇叭在30hz/80db的失真成分大于-20db(10%二次谐波)或者-30db(3%三次谐波),则
失真的主观音量比基频还高,相当于100%的失真度!
3:不是所有的失真都一样!曲线的下降段失真度比上升段更敏感!
图片中红色频段为下降段,绿色频段为上升段。
其实根据第二条我们很容易总结出这个结论。曲线下降段,频率越高人耳越灵敏,所以人对谐波失真的成分比对基频更敏感。反之在上升段,频率越高人耳越不灵敏。因此失真度在下降段非常重要!
这下你明白为什么人类很喜欢测试1khz的失真度了吧 因为1khz正是一个下降段的开始!
举个例子。某喇叭在下降段1.3khz的三次谐波失真度是1%(-40db)。失真分量频率为1.3khz x 3= 4khz。人耳在4khz比1khz要灵敏10db(参考80db等响度曲线),相当于主观失真增加了10db,也就是变成了3%
反之,假设某喇叭在上升段3khz的三次谐波失真度也是1%。三次失真的频率为3khz x 3= 9khz,在9khz处人耳比3khz处迟钝大约15db,所以相当于失真度降低为-55db,相当于原来的1/5!
根据上面两个推论,很显然的更进一步的推论是,
同样的客观失真度,主观听感在1.3khz的失真比3khz要高15倍
[
本帖最后由 racingpht 于 2019-4-5 11:4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