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

王志文 天道

王志文 天道

几年前就是在这个论坛下载的这部电视剧。
当时看过就很受触动,如今又看了一遍,就觉得有不少牵强的地方。
还是贴在这个论坛上吧,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愿意扯上几句。

首先在故事情节方面。
在知悉了格律诗公司的生产方式之后,乐圣根本没必要再跟格律诗打官司,他可以绕过格律诗,直接到王庙村以更高的价格下单子,相信连一块砂纸都紧着用的农户们,在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不会不动心。
同时,他可以给格律诗断货,不给他乐圣旗舰。用电视里的评价,乐圣旗舰性价比最高,你用别的货,成本就要高过我。价格武器,你可以用来攻击我,我也可以用来还击你。
还有伯爵公司,650万,可以把王庙村翻个个,犯得着大费周章的去收购格律诗公司吗?650万都能喊的出,拿200万还砸不动王庙村的那些个体户?何必通过格律诗?少花几百万,少一道中间环节,直接控制在自己手中,何乐而不为?哪怕在乐圣败诉之后,都存在这种选择,而不是必须要跟格律诗合作。
当然,格律诗手上有专利。但是消费者认的、愿意掏钱出来买的,是你的双组份设计?还是价格?还是乐圣套件的品质?可以存疑,在市场上厮杀过才知道。市场上那么多款音箱,双组份设计是新品、异类,就算再好,消费者接受程度尚且有限。而乐圣的性价比,是别的喇叭比不了的。
这样,争夺的焦点,就是王庙村。
肖亚文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一开始就预留了股份给冯世杰。但是剧中的人物,如林雨峰,伯爵总裁等,为什么就没看到这个问题?
就算王庙村不合作。你王庙村的模式很难复制吗?相信中国的贫困村不是太难找,想挣钱、肯吃苦的人,不是太难找。你王庙村不跟我合作,我有的是选择。谁比谁多一口气,还不一定呢。

这样看,好像是谁拿到王庙村,谁就有低成本,谁就有话语权。那么,王庙村有这么大的能量,去撬动市场上的乐圣、伯爵这些公司吗?我表示怀疑。按照电视剧里的说法,王庙村可以,因为它的成本最低。可能它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它产能有限!它的供货不能保障。这是致命的。
农民要种地,要生活,还有各种各样的杂事和纠纷,中间那么多环节,比如说人生病了,原料涨了、跌了,你赚多了、我赚少了,心理不平衡了,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得从新协调,整个生产链条都会卡住。以王庙村那几个个体户,一年能有多少量拿到市场上去?不能做到稳定,这是现实中小门小户的农村个体户生产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在电视剧中也有反应,一到农忙的时候,机柜就断货了。你虽然价格低,可是你没货啊,等于是个空。薄利要多销才行,否则对你自己来说赚的不多,对市场来说没多大影响,撼动不了主流的价格。乐圣、伯爵要进入,进入后首先要扩大生产,赋予这个生产基地稳定的产能和质量,才能让它变成攻城略地的利器。这又回到上面问题,要扩大生产,必须通过格律诗吗?不必。有冯、叶、刘三人,足矣。

即便我们姑且假设王庙村不需要扩大生产,就有这样撼动市场的能量,那么控制王庙村,也不是必须通过格律诗。通过三个当地人就能实现。叶,冯,刘,丁,肖,欧阳留个人两拨,哪一边和王庙村的关系更近一目了然。在博弈中怎么才能占据主动,一目了然。



在这个拼命的时候,人是最宝贵的财富,钱不是问题。踢开什么欧阳雪,什么丁元英,肖亚文,你爱咋咋。我抓住冯、叶、刘三人就行了,尤其是冯。你不是退股了吗?正好啊,来跟着我干啊,我给钱你再开公司撒。你王庙村不是欠格律诗钱吗?我给你还上撒。你不是要脱贫吗?我给你扩大生产啊。把人拉过来,到时候王庙村倒向谁呢?就算乐圣和格律诗同时向王庙村下单子,我不给你套件,你格律诗用谁的喇叭?拼价格,你拼得过乐圣?



林雨峰更好的做法,是利用叶晓明等来解决格律诗,而不是打官司。做生意不容易,老板们对利害的算计简直是锱铢必较,能利用的人一定要充分利用。尤其这三人退股之后,都不用费周章挖人了,直接拉过来就能替我卖命。对他们三个来说,虽然签了保密协议,但那是对格律诗的,不包括王庙村啊,加入乐圣或者重新组建个公司对接王庙村,不存在泄密的问题。丁元英的设计虽然巧妙,但是有得必有失,你利用这点耍流氓钻法律的空子,我也可以利用这点耍流氓对付你。何必让格律诗从中间插一竿子,分一杯羹?离开了王庙村的格律诗,什么都不是,不用打官司都是等死。
你林雨峰开的起100万的价买丁元英的命,何必呢?搞这些事100来万也足够了。拉来这三个人,让丁元英去干瞪眼。你伯爵开的出650万,搞完这些事,500万肯定能省下。


林雨峰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翻盘机会,哪怕到自杀前一天,他都可以把叶晓明等找来寻求合作。他们不是退股了吗?退股说明有矛盾啊,有机可乘啊。一开始吃了一大亏,无非是我在明、你在暗,让你偷袭了一把。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被人偷袭,没什么好丢人的。现在真人露面了,刀子亮过了,我真刀真枪再干过,把场子找回来就是了。吃一次亏就活不下去了,哪是一代枭雄的表现。在成为大佬的路上不知道要载多少跟头,林雨峰要是这样的心胸,还爬不到老总的位置就不知死几次了。

现实中的老总,尤其是白手起家自己打拼出来的,如果说有什么共性,那就是都特别有韧性,多少都有点打落门牙和血吞的脾性。嚣张的老板也有,但那是傍上大靠山的官商,就像四川的刘汉,人家有嚣张的资本。真正靠商业经营起来的,没有这样的。

在危及到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的时候,都没有周详侦察、精打细算,没有进入、退出策略,没有详细的风险评估,乱拍脑袋决策,最后还想不开,要拼命,要自杀。不要说是一个成熟的企业老总,甚至都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干的事。

人物
这就要说到创作层面了。在这些非主角人物性格的设定上,太过简单、直接,以至于不合理。在情节上也就留下了不合理之处。

刚愎自用的,自始至终刚愎自用,一直到死。小聪明的,从来是小聪明。
如果说丁元英身上还有矛盾的张力存在,有不同的侧面。那么几个辅助人物,面目就太呆板、单一了。
如果说女主角还有一个从蒙昧到觉悟的变化过程,那么叶、冯、刘三人,则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特色,朴实的就始终是表现朴实,势力、小器的就始终是表现势力、小器。就像一个脚架,功用就只是个脚架,不能表现出板凳的特性。对于一件物品,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人是复杂的,多面的。这样刻画一个人,就失真了,失之于简单。
比如林雨峰,从一开头设定,直到死,都是刚愎自用的强势总裁这么一张面孔,一个特性,难道他没有妻儿老小吗?他自杀之前难道就不考虑下家人朋友吗?又不是倾家荡产,又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就这样妻儿老小都不要了吗?这样的设定,于故事,不乏精彩,于世态人心、社会现实绝对是不符合的。一句话,正常人不这么干的。


这些不合理,是作者强加于角色身上的生硬设定。不如此不能表达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叶、冯、刘、林、韩、欧阳、丁等人,都是为了刻画主角丁元英存而在的。他们以各自的性格、文化、背景等特色,在于丁元英的交往中,展现和衬托出丁元英的不同侧面,从而完成各种不同的功能。从而刻画出丁的立体、丰满的形象。他们每个人,虽然有其各自的特点,但却只有一个特点,只有一个平面,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他们以自己平面、简单、一元的特色,衬托出丁元英各个不同的侧面,从而塑造出主要人物的丰满形象。更进一步的,从这种对比和衬托中,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个观点,即所谓的“文化属性”的命题,所谓的“强势文化”“弱势文化”之分。

关于文化。
说了这么久,总算说到主题了,不容易啊,让我喝口水歇一下。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豆豆的小说。原著我也看过。
电视剧一开头就点明了,所谓的文化属性问题。这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包括人物的设定,性格色彩,情节的展开,等等,都为表现这一主题服务。包括丁元英与家人的冲突,与朋友的对话,与古城诸人物的交往,都是为了展现这一文化属性的不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
而事实上,这部电影的魅力也恰在于此。
如果抽离了文化上的冲突意味,和相关的探讨,这部电视还有多少看头呢?不过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片或者感情片。
有了这样的探讨之后,剧情的深度立刻就增加了。
搜索过豆豆的信息,有人说她背后有高人指点。看过影片里丁和芮共进晚餐一段,芮说有创作的冲动,而丁对芮说,“国家机器不缺一个女警官,而缺少一个有才华的人,去传播强势文化”等等。我甚至觉得这基本上就是“高人”对豆豆说的原意。
而豆豆的所做所为,也正是去践行这样一种理想,写书,拍电视,掀起人们的讨论,扒拉灵魂。
天道,就是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个作品。
然而,所谓的文化属性问题真的成立吗?我不否认文化有问题,值得探讨,但是真的就是所谓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样的概念,就能概括、能说明其问题的?不尽然。
我第一遍看此剧,非常的佩服丁元英,而鄙视叶冯刘等。几年之后的今天,我再看一遍的时候,多多少少,我是同情古城的这三个人,而对于丁元英,则是难掩的鄙视和厌恶。
按我原来的理解,似乎丁元英参透了文化密码,他也代表了强势文化,而叶、冯、刘等,则是弱势文化的代表。二者境界的差距,则是两种文化所致。
然而我今天再看,则不然。就故事的发展而言,古城三人一开始求助于丁元英,丁并没有答应。冯去找芮,芮也爱莫能助。直到后来,芮与丁定情,开口要这么一个礼物,才有了后面的事。丁要给芮一个礼物,于是他把三个人找来,寻找做事的可能。

这个事情要怎么做呢?丁有了通盘考虑之后,做出了种种安排。从前往后看,似乎是三个人不识抬举,烂泥扶不上墙。然而如果从后往前看,则是丁于三人赤裸裸的利用。丁所要做的事情,超出三人所能理解、能接受的范围。在这一点上,从一开始三个人和丁的根本利益就是不一致的。
在一个情节里表现的非常明显:芮小丹去德国办理音箱的测评,她在机场感叹,叶晓明是聪明的,他不需要知道赌场的女老板是谁,不需要知道郑建时是谁,他只要知道丁元英就够了,用了丁,就用了他的阅历、智慧和人际关系,只要有丁就够了。
然而,此时我想的是,于叶晓明而言,他需要丁去为他办理这样的测评吗?不需要!他们本人是抵制的。
他们最需要的,是丁找来的那100万启动资金。没有这些钱,他们什么都干不了。有了这些钱,他们可以不需要丁后来的种种谋划,靠卖机柜就可以盈利发展。然而,这恰恰不是丁想要的。他要的是给芮的礼物,就是后面的那样的冲突和轰轰烈烈的讨论。
于古城三人而言,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跟乐圣这样的公司叫板。更不会考虑后面的讨论和所谓“觉悟”的问题,他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丁知道他们的诉求,想必也料到他们很可能承担不了这样的风险,但是他不予考虑。
对于后面可能的分裂,丁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了,并且安排欧阳做表面的代理人控股,防止可能的失控。对于欧阳,丁一开始就交过底的,欧阳是零风险,钱都是丁出,欧阳只挂个名,而且之前丁指导欧阳炒股票还赚了几十万,她亏的起。而另外三个人则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并且是拿着几乎全部的身家跟着丁元英在里面赌。这是风险承担的不对等。
另外,丁是名牌大学毕业,留过学,在商界干过10多年,而古城三人,两个小年轻,一个打拼出来的中年农民,其才智、阅历当然跟不上丁的步伐。而不能归咎为文化属性。与其说丁的高明在于其文化属性,不如说在于他的才智,阅历。
这些风险的不对等,才智的不对等,和努力方向的不一致,导致了三人的最终离开。努力方向的不一致是最根本的。丁要玩的游戏,不是这些人能玩,也不是他们想玩的。是丁硬把他们推入了战场。如果按照丁的设计,十有八九,他们能赢,但是如果万一他们输了,丁是输得起的,欧阳是输的起的,而他们三个是输不起的。
那么这样看,三人与丁的差距,究竟文化弗如,还是才智不逮?客观来看,与文化无关,而与三个人的智力、财力有关。
他们没能力,玩不起,也不想玩这样的游戏,是丁赶鸭子上架。
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他们可能的风险,让他们自己选择要不要参与,那么在关键时刻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风波。丁从一开始设局的时候,就没有把这些向他们坦诚相告,而是把他们蒙在鼓里了。为什么呢?丁这么做,是为他们好呢?还是另有目的呢?
丁要送礼物给芮,他需要他们干活。如果告诉的太多,丁也不能给他们担保稳赚不赔,就像给欧阳的担保一样,他们有可能不玩。这是一。如果说的太多了,他们可能有所准备,更难驾驭,这是二。有可能泄露,这是三。他要扮演神,考验众生的心性,这是四。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丁自己的操作。而丁这么做,本意不在扶贫,是别有所图。图钱是有所图,图别的东西,也一样是有所图。他要给芮展示他所要给她看的东西。而对与他共事的三个人,他并没有坦诚相告他要干什么,就这一点而言,他远不如古城三人坦荡。古城三人是相信丁的,虽然他们看不懂。但是丁并不在意这份信任,他利用他们的信任,也不在乎他们的追求,瞒住了自己的主要意图不告诉他们,把他们像舞台道具一样加以利用,甚至要把他们的表现作为成果的一部分,向他的受众展示:什么叫做文化属性。

关于丁元英,还想多说几句。在他面对芮要求的这么一个礼物时,曾经评价过“杀富富不去,扶贫贫不离”,“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云云,貌似深刻,貌似很有道理。其实只是诡辩。“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看什么呢?看他和韩楚风那样的生活方式?看商界精英的花花世界?相信王庙村的人远没有这种奢望。他们不过追求过的不过是生活的稍微好一点而已,有工干,有钱挣,就知足了。凭自己的双手过上像样的生活,就知足了。对于古城三人,也许刘有这种贪婪,叶和冯却没有这种非分之想,他们安心于买机柜踏踏实实挣点小钱。是丁自己非要把他们推到那个井沿上去的,结果他们逃跑了。
什么叫“杀富富不去,扶贫贫不离”呢?什么叫必须得自己觉悟到才行呢?想储时建当年做烟草,带动了多少农户脱贫?如今80多岁上山种橙子,带动了手下多少人脱贫?像最近辞官回老家种猕猴桃的副县长,如果真的做出来,又可以带动多少乡亲脱贫?难道真的是“扶贫贫不离”吗?确实不需要刻意标榜扶贫的高尚,其实只要你做一项成功的事业,自然会带动参与其中的人收益。而在丁“杀富富不去,扶贫贫不离”的算计中呢?让村里的男女老幼放弃健康,放弃尊严,以无所顾忌,不顾一切的姿态投入的市场的血腥搏杀中,就算是换回了一张张的钞票,但是于这些参与者而言,很难说他们是更富有了还是更贫穷了。
他设计这么一个局,于他自己而言是安全的,甚至都是可以获利的,因为那100万启动资金其实是他投的。而王庙村和古城三人最后能剩下什么,那就不关丁的事了。这样看来,他那一套“杀富富不去”的“自觉”理论,更像是给自己没有担当、不愿趟这浑水的自我辩解。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怯懦、没有担当的一面,于此也可见一斑。
就这些来看,就算丁不比古城三人更卑劣,至少在文化上,他们是同构的。
他们同属于一个文化。都是一个文化哺育下的产物。
只不过天资高超、才智卓绝的,发展成丁元英这样的人物,而才智愚笨的,变成古城三人的模样。
所谓的文化问题,确实存在,但不是简单的文化属性“强势”“弱势”所能涵盖的。
其实丁元英在一开始跟韩楚风喝酒的时候,就曾吐露心迹,表示他对传统文化深深的自卑。而他自身也深深的浸淫了这种文化。
丁元英的心理是阴暗的,在于他的不光明正大。这种阴暗,也正是传统文化所赋予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国粹中所展示的阴谋、权术,是这种文化的另一种折射。
他对这种文化理解至深,浸淫至深,厌恶至深。
理解至深,所以此文化中人,他能一眼看穿。厌恶至深,所以他与世俗格格不入。浸淫至深,所以他欲罢不能,无从超脱。
他躲到古城,其实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我逃避,而不是所谓“淡而又淡的名贵”。
与自己自幼习得的文化抗争,就像自己跟自己打架,他在此圈中挣扎,自己跟自己斗争,永无胜利之时。
因此当丁对芮说,“丫头,我不如你”的时候,应该是肺腑之言。
芮是超出此文化之外的人,所以此文化之中的人觉得她不可思议。丁也是认识到她的不可思议处,才说出“我不如你”的话。
因为于芮来说,她已经超脱,虽然她不自知。而于丁来说,虽然他什么都知道,却不得超脱。


于作者而言,恐怕也难言超脱。因为剧中人物说话,往往一开口就先是一通自我辩解,“我这么说也不是,我那么说也不是”,其扭捏纠结,似乎正是作者纠结的内心的写照。反而古城的几个小人物,却是开门见山,有点君子坦荡荡的意思。
古人说修行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者似乎是在发现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时候来讲说这个故事的。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来,在开头部分,韩楚风找丁晚上喝酒,开头也是韩一通表明心迹话“天子脚下,龙土之上,我韩楚风还算不上个物件”云云,仔细揣摩品味一下,倒是可以多少摸到些传统文化的个中三昧,只是今天时间太晚了,没空写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顶楼主,我也非常喜欢这部剧。看了好多遍,小说也看过好多遍。楼主对这个小说和剧集显然是有很深的见解的,有自己的观点。喜欢这部剧的大部分都是发烧友,但是这部书只是通过几个发烧友的眼里反射出的现实。丁元英更像是一个被符号化的人物,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反映出全书的主题思想,即文化属性的各种讨论。包括和五台山的智权大师(好像是这个名字?)的对话,和死刑犯王阳明的较量,在各个角落都体现着丁元英代表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交锋。楼主的观点也比较有新意,其实已经跳出了书中本来要揭示的主题,其实也是作者想达到却无法达到的局限所在。希望楼主能继续写下去,把自己对这部剧的观点完全的表达出来,我也很高兴能和楼主关于天道有更多的交流。

TOP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元英只是说了实话而已。至于观者怎样理解,个有个所悟。就像后人注释前人的书一样,谁能参悟作者的原意呢?

TOP

分析的相当透晰,只是我是一个看瓜群众!

TOP

标题

感觉女主角不死才完美,才子佳人,琴瑟和鸣,人追求的极限,到最后也不过如此吧!但悲剧结局才让人无限遐想感叹,就如好看的爱情剧,有情人永远是不能在一起的。

[ 本帖最后由 迷失中奔跑 于 2017-3-17 13:50 编辑 ]

TOP

王志文主演的《天道》你看过吗

今天我无意中看了2006年由王志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天道》,一口气看到第5集,其中 3. 4 集,描写的是有关音响发烧友的那些事,时间应该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丁元英把拷贝有音响架尺寸的软磁盘交给芮小丹,90年代我用过软磁盘,他用的那套音响价格是40万,其中讲到那套音响的配置,惊呆了古城的那些发烧友。我从没看到过电视连续剧里,对音响发烧有如此精彩描述,我不是音响发烧友,我看了以后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这儿高手烧友云集,如果你已经看过,如果你感兴趣值得去看一看,期待你来说说你的观后感。

TOP

看过两遍,据说剧中丁元英用的那套音响是剧组借用发烧友的,价值100万。

TOP

经典商战片,音响只是其中道具。

TOP

看了没什么感觉,就只想把那个CD机和箱子拿走

TOP

引用:
原帖由 YyTt 于 2019-1-21 09:59 发表
看了没什么感觉,就只想把那个CD机和箱子拿走
把女主角拿走。

TOP

 36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