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ATC] 72小时,从ATC SCM20到SCM100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20-3-4 08:50 发表


纯硅脂会不会不容易干,然后沾灰?3m有橡塑件保护剂,说是快干的,不知道是不是好一点
目的是让橡皮边完全吸收进去,多余的就擦掉好了。所以硅脂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有良好的涂抹性又不会自己流动的最好。有点类似免洗洗手液那种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4 11:07 发表


如果有机会,可以送回广东修~
我2016年前经手的箱子都有这个鼓包的问题,但是我觉得2018后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版的单元的橡皮边和盆架的配合要好多了。缝隙变小,在黏贴的过程中人为产生张力的机会不大。
但是我认为这个不会影响音质和质量。音圈固定的黄色缓冲是关键。那个专业名次是什么?全部长冲程喇叭单元的命根子就在那个固定盘上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4 11:51 发表


黄色是定心支片,弹波,书面名称(定心支片)英文称为 damper
顶级扬声器的弹波,向整体取向协同设计。一般呢,是尽量使用现有的匹配。

这个东西,高音没有,馒头也没有。 ...
我可以现场拆解我的馒头,想不想来看?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4 12:22 发表


低音单元可以拆,球顶就不要拆!
看看新版有什么区别?
现在立刻就能拆的只有2003年产的75-150的馒头中音。。。
新版的20SL低音不能拆,全新的啊。我知道的区别已经描述了。外观只能看出来盆架是新设计的,其他的外观看不出来。。。
老板的20SL在代理手里,我可以看他愿意不愿意拆。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4 12:37 发表


怕拆了有杂音啊。
这个很贵的。
如果已经有杂音了,可以拆出来看看哪里变形了?
因为ATC的变态设计,磁路中间的缝很窄 (胸大缝窄)。一旦拆开,要想手工对回去没有几把刷子是搞不定的。我手里的这个2003年的就是我上面说之前因为有失真替换下来的。我之前已经看过,没有肉眼可见的变形。唯独一点怀疑是非常小的一个卷边。馒头中音的音圈是由另外一个独立的布制结构连接到馒头扩散以及塑料号角上的。如果这个布制结构出现问题,就完全无法修复了。

馒头扩散,音圈和布制连接,由塑料号角固定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对到磁钢的细缝里面。我要把号角拆开估计就彻底装不回去了。

TOP

单元拆解:ATC-SM75-150 Mid-Dome 球顶中音

不想浪费论坛资源,但是因为上图限制,还是单独开一贴,方便日后更新。

这个拆解的对象是ATC-SCM75-150 Mid-Dome 球顶中音单元,烧友俗称大馒头。
这个单元被ATC应用于:SCM35/SCM40/SCM25 Pro/SCM45 Pro 这四个型号中。

拆解的背景是,这个单元生产于2003年,2010年左右因为特定频率出现杂音(失真)被替换下来。然后在箱子里面躺了又接近10年,今年2月份被我拿出来拆了。图是5日新拍摄的,天声论坛是首发。

首先是外观,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球顶的直径75mm,算上塑料质地号角一共150mm,重量单只5626克

底面,铭牌:


侧面,检测贴纸:


整个单元分成三个主要结构:
1)塑料质地号角
2)球顶及音圈
3)磁路磁钢
整体的结构非常简单,一共使用9颗螺钉进行固定。

网上偷一张透视结构图:


拆解的第一步,松开固定号角的三颗螺钉,取下号角。这个时候要注意会扯动引线。引线由黑色硅胶固定在号角上,拉扯的时候要小心。取下号角以后的单元如下:


把号角翻过来如下图:



今天上图上限到了,明天继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racingpht 积分 +58 原创内容 2020-3-5 20:56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5 13:13 发表
我也传一个驱动头结构的中音单元。也很暴力
一般也不太常见,包括jbl入门的号角音箱比如306 307都没有这个东西,在705P上面才开始装了一个鹅蛋那么大的。
经常在户外音箱看到它,影院也有它。
18232
18229
18230
18231 ...
705P上用的这个东西?999美元一只705P,值得玩一下么?

TOP

拿到了一份详细的ATC报价单。ATC最贵的单元是ATC-SM75-150S....价格高于大口径的低音。我还是想要一对啊。。。

TOP

今天的更新开始把

再次拆掉3个固定螺钉,就可以分离音圈和振膜的组件。拿下这个组件,看到的就是磁钢和磁路组合。这缝隙也太窄了。。。注意图的左下方,那个窄窄的闪光线才是磁路,看起来比较宽的部分是便于安装的喇叭状引导结构。右上方的固定螺钉,是由沉头螺钉和胶木垫片组成的可调整结构。退火的蓝光是不是很迷人?


接下来来到音圈和振膜组件把:
音圈俯视图。可以看到音圈周围的二层折边。这个音圈和折边是被黏在胶木支架上的。内部有三合板固定环(做工多糙我就不说了,好歹打一遍粗砂纸阿。。。一遍就好)


内部固定环放大:


透光看一看布制结构:


来到线圈的部分了,绕线的部分。。。线非常的细,非常细。绕制的水平如果是手工控制这是极品阿,看不出任何的叠线和缝隙,整个线圈非常窄,平整。


看看线圈的内部固定,以及是如何和球顶连接的。完全是通过这个桶装结构直接贴合到球顶的。


接下来的四张图我会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球顶有杂音。。。其实我是不知道的。只能说说做工问题把。
1)音圈固定环的裁切问题,估计是手工裁切的,不是那么平整,受热受力以后会有张力形变。但是因为这个中音已经长期使用,如果是这个原因,估计通过不了出厂测试。。。


2)球顶的形变。看下方引线的下部,球顶明显不是圆的。造成这个变形的原因应该是穿线时候的力度造成的。我觉得也是老问题,只能说没法完美。


同时因为这个形变,在内部可以明显看到音圈和球顶之间的多余涂胶


3)杂物:
这个杂物附着在球顶和号角的中间,材质和目测形状是音圈引线端子钻孔时候掉落的碎屑。但是如果是这个原因产生失真。。。难道上家是聋子,听了6年没有听出来?


综上,我认为这些都不是这个单元失真的原因。我在拆卸以后的安装中发现。音圈插入到磁路中以后,贴合的太紧密了,用手都无法推动,这种机械接触感觉应该是不对的把?所以我更倾向于有我肉眼不可分辨的变形,造成了蹭圈。

这就是过去30余年最好的中音单元(之一),拆解完毕。。谢谢大家捧场。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6 09:21 发表



哈哈哈,来自惠州的战斗力。
我承认vifa可以一战。。但是绝对战斗力在中频段,还是馒头完胜阿。。。hifi哪里有性价比。。。不过我有问题想请教两位:
今天早上我不知道为什么给我推送了这么一篇文章:
https://www.stereophile.com/content/gramophone-dreams-34-salt-cellar-system

Jimmy虽然刚刚做了大夹屁股,我知道他的内心还是想折腾的。R版就一直再折腾的路上没听过,如果说我们还在追求维真的路上乱跑。那么如果追求唯美,小(或者大)系统,玩味道,味道从哪里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0-3-6 11:10 发表



今年就做atc风格的。如果箱体厂还愿意接我的私单
四分频,全DSP。。。电分四功放,还要ATC风格。。。我觉得这个思路首先有点大。这样要心多高才能折腾出来。
我最近也听了几个老的JBL,可以说音乐性还是挺好的,但是在透明度,细腻度,中频密度上还是不如ATC。。。低频失真就更不要说了。可能我觉得高频能高那么一头,但是没有三频都好的东西阿。

我考虑是不是像R版学习弄一个味道型的全频喇叭小胆机。。。放在桌面上。
引用:
原帖由 王总编 于 2020-3-6 11:14 发表

也不是没可能,这种杂物,声压到一定程度才会发声。我遇到过例子,一个喇叭里有杂物,但是不到85db不会出现杂音。
我也是这么考虑,尤其是我恰好有那么一首钢琴曲触碰到了那个位置上。这个馒头现在已经成为标本了。过眼云烟都是往事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