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为什么孙露/童丽/赵鹏等的歌典,我感觉音效那么好?

发烧唱片的翻唱歌手基本上是录音棚歌手,声音经过修饰的。不认为他们的音效感觉有多好...童丽只会用气声,赵鹏只是低音天赋好,孙露...没有get到她有什么特别,这类歌手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唱任何歌都会变成一个味。换句话说,音乐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绝不是音质或者音效。
他们几个只是音质音效有特点,却没有灵魂。论唱功,真的和专业歌手不是一个水平。

TOP

“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
音乐的三大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乐不仅只有旋律。只能欣赏旋律的话,还不算完全欣赏音乐。
至于音质,当然音质越高越好。32k的音质和320k的mp3音质没法比,但是,音质仅仅是欣赏音乐的及格线部分,严格来说和欣赏音乐没有什么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早期三四十年代还只有单声道录音,各种丝丝拉拉的噪音不断,但仍然不能对欣赏诸如兰多芙斯卡或者富特文格勒等大师的演绎有丝毫影响。因为音乐的灵魂不是音质。

TOP

引用:
原帖由 harbinbeer 于 2018-1-8 11:51 发表


一派胡言。

音色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古典音乐尤其如此。

你觉得老录音好听,是因为你听过高质量的录音,甚至名家现场,可以凭借记忆脑补各种乐器音色细节。

你让一个古典乐盲听老唱片基本是对牛弹琴,但是就算乐 ...
说话客气点能死吗?瞧你那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让古典乐盲听老唱片是不是有病?就算是高保真也听不懂啊,乐盲你指望他什么?“身临现场就会被感染”?你以为都像你这种不懂装懂的二逼?
听过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吗?那是钢丝录音,比那些单声道录音更烂,但意境无人能及,因为【音乐的灵魂绝不是音质】
真他妈贱,上来就找骂

TOP

引用:
原帖由 coollxl 于 2018-1-9 01:57 发表
其实我很佩服听一首歌都能听出感情的那一类人………简直高人一等的感觉……
典型的……比如“他”字都像便秘一样的唱法应该就是所谓的感情了,但是我就是听不懂……
还有一种原唱最好党我也不懂。
真的,求高人指点啥叫 ...
一旦进入感性领域,就没有标准可言了,每个人的个体经历体验都不同,有的老歌能引起某人特殊的一段回忆,他会“被感动”,你很难说这个过程只是音乐带来的。音乐在其中可能只起到药引子的作用。而这种个人情感体验,其他人是没法体会到的。所以不用纠结“为什么这首歌别人都能被感动我就不行”这种问题,去找能打动你的音乐就好,别人的体验和你无关。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3 17:23 发表


衡量音乐作品的好坏,就是要看绝大多数人喜欢不。而往两头走的极少数人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应该成为“标准”。
这个思想很朴素,可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吧,但它是错的。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在绝对艺术领域,艺术就是给少数人欣赏的。之所以被称为“艺术”,这是有门槛的。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
好的艺术本身就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须品,所以,好的艺术没有流行的必要。

听不懂巴赫,听不懂拉赫玛尼诺夫,听不懂德彪西,怪谁?怪巴赫?怪巴赫把调式弄的那么复杂?怪巴赫没有把音乐做得像迪斯科一样简单?怪巴赫没有三个和弦走天下?
你听不懂,是自己没鉴赏力,要么你努力提升自己,要么去听轻音乐,听雅尼,听班得瑞,听马克西姆,听理查德·克莱德曼。但不要转过身来指责说“我听不懂,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音乐”

TOP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这里说的是“认为奢侈品应该便宜”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你说的“奢侈品人人都想要”,完全两码事
音乐家通过乐谱创作。“乐队指挥家是根据什么来告诉吹单簧管的要这样那样吹的?巴赫在创作的时候,他有没有把单簧管的吹法也写进去?”——指挥没有本事教会单簧管演奏家如何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有专门的教师和方法,这是两种不同的分工。说直白一点,指挥负责要求演奏家出正确的声音,但如何出来,指挥也教不了。连正确的演奏都不会,根本没资格进乐队。
“或者说,巴赫他老人家必须要提前考虑到,能够完美演绎自己这部作品的所需要的各种乐器,以及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好意思,这些全部写在乐谱上了,乐谱就是干这个用的。
另外巴赫作曲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呢,巴赫的绝大部分作品也不是为乐队而作。了解一些音乐史再举例更好些。
原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里的专业演奏家们平时都用手机听音乐的,谢谢你帮我普及这个知识点。
演奏古典音乐是他们的职业,出身专业音乐学院,几乎是10岁前开始学习演奏,每天练习时间不小于4-6小时的专业演奏家,没有10年的工夫进不了这种顶级乐队,你说他们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时间更长?
“音乐这门艺术中的巴赫们,兼顾不了普罗大众,这是不是局限?”——这不是局限。因为艺术就是有门槛。没有门槛的,不叫艺术。当然你非要把那些门槛低的大众都能懂的音乐叫艺术,那也无可厚非,你高兴就好

[ 本帖最后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8:04 编辑 ]

TOP

你都说了“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至少说明乐谱是他写的了,为什么还问谁写的呢?乐谱不是作曲家写的难道是指挥写的?
什么要加进单簧管这件乐器?因为乐谱上有啊!难道你以为乐谱上只有音符,没有声部,没有注明用哪些乐器,没有总谱和分谱??(例如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有11个分谱,分成11组给不同的声部和乐器组)如果乐团不根据作曲家的乐谱演奏,那还要作曲家干嘛?写一段主旋律然后让大家自由发挥?乐队自己随便这里加个单簧管那里加个竖琴,那真是见鬼了,只有现代爵士乐才有这种现象吧
了解音乐艺术的复杂性之后你自己就会得出结论。艺术就是有门槛的,无论是艺术的欣赏还是艺术的创作都有很高的门槛,无论是是书法绘画雕塑还是音乐,没有门槛的不是艺术。

TOP

楼上你说的是流行音乐,作曲和编曲变成了一种工作。我说的是古典音乐,范围不同,没有可比性
编曲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原曲(原谱)上改编,配器,但即使是改编之后也是有乐谱的,不是自由发挥。让乐手在舞台上即兴发挥(每次演出都不一样)的那是爵士乐。

TOP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1:18 发表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 ...
如果你指的是古典音乐,那么确实是一点也不改动。
如果是改编作品,比如配器大师拉威尔改编过一些经典音乐(独奏曲变成交响曲,最著名的是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原曲是钢琴组曲改编成了交响乐队版本)之类,但这种改编结果同样也有固定的乐谱,乐队按照改编好的乐谱演奏,不会临时加个什么乐器之类,相当于一次再创作。如果演奏者不能按照创作者的乐谱来演奏,那真的是乱套了...

现代音乐就宽泛多了,你说的女子十二乐坊,那也是一种改编,也有按照原谱改编好的乐谱。
不按乐谱随意演奏的话,就不需要什么作曲家了。这里的重点是“音乐演奏应该按写好的乐谱来”,这个乐谱有可能是根据某个原曲改编的,也有可能就是原创。乐谱上写了有什么乐器就有什么乐器,不是每次演奏时临时凑,今天高兴加个竖琴,明天圆号演奏家请假,这个曲子就不用圆号,没有这么胡来的

TOP

有些曲目本来没有某种乐器,为了不让某些人一动不动光看着,会不会根据需要编曲将原来没有的乐器加进去呢?——不会
如果某个曲子不需要某种乐器,此时该演奏者可以下场休息。如果仅是某个曲子中的某个乐章不需要某种乐器,那么该演奏者就是一动不动光看着。比如打击乐声部,敲大鼓的大部分时间都看着,可能音乐最后一个小节才需要他打那么一声鼓。不需要他出声的时候就不能出声。

如果某个乐团太小,某种乐器没人演奏,会不会编曲用类似的乐器代替呢?——没有这回事
交响乐团或者说古典音乐管弦乐团有固定的规模和编制,不会出现少了某个乐器的情况,那就不是交响乐团了。反过来说,一个交响乐团必须配齐所有乐谱上注明的乐器才能演奏该曲,临时凑合不叫艺术,那可能是草台班子

是不是每个乐团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演出的曲目改编乐谱?——不是,那样就热闹了,每个乐队都按自己的方式来,还要作曲家干嘛,你们自己玩就好了。想象一下一首李白的诗,每个抄写的人都按自己的想法这里加个字那里删个字什么的,那就不是李白的诗了,他的诗也没办法流传下来了。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11:45 发表

正解!没有哪位大师会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去考虑以什么样的乐器去演奏,他只需要创作主旋律,剩下的你们自己玩吧!至于后者怎样理解大师原作的意思,就看个人的“音乐素养”了。所以我一再提醒他:谁写的?谁的意思? 巴赫是管风琴演奏 ...
由于对常识的过于缺乏,你这堆胡说八道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我就不回复了。你自己高兴就好

TOP

 11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