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种因素比如学历/学科、文化素养、职业、收入水平的影响,听音乐其实是个非常私人的行为,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按理也不应当分个三六九等,甚至形成一个个鄙视链:
比如音乐类型:古曲看不起流行,欧美看不起亚太,日本看不起港台,港台看不起大陆(目前貌似倒过来了);
比如设备:用进口箱子的看不起国产、用箱子的看不起用耳机的(这点我支持,耳机真的伤耳,后悔莫及),HIFI箱看不起AV箱,用解码器的看不起声卡更看不起手机直出;
比如歌手:各种鄙视我就不说了……我也听孙露、雷婷、张玮伽、谭艳、龚玥、赵鹏、童丽、蔡琴,也没觉得低人一等,在车上还真是听这些“味精”舒服;相反我不太喜欢听有些“天王天后级”歌手,比如非常不喜欢张学友的音色(感觉他的高音像太监),比如不喜欢王菲的尖细噪音,这与他们在歌坛的伟大成就无关,我就是不喜欢……
但是音乐鉴赏水平、设备和软件(平台)却可以分个高下。
比如我,作为一个对音乐无爱的理科音乐小白,鉴赏能力(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听音需求”)还是慢慢在提高的:二十多年前(90年代中后)曾经流行玩声卡,什么波表感觉挺好玩(midi文件能模拟纲琴、吉他各种乐器);十年前觉得港台流行音乐最好听,五年前觉得车载CD/发烧CD(就是上面那一串)才更高级,两年前感觉民乐更高雅,今年又发现古典才是王道啊(没错,我现在正琢磨怎么入门古典音乐的事,但愿我的A7X够入门);(有没有一种“加速度”的感觉)
装备也在同步进化,“器材”从不要钱低音炮/耳机(买电脑送的),到自费40块蓝牙小音箱,再到ADAM A7X+小三;从电脑声卡直出(直到16年),到手机/平板,最后到USB解码器;
软件(平台)也一路升级,从mp3时代百花齐放的各种播放器,到“酷我”音乐之类“在线”平台,再到FB2000/JRiver专业级播放器,再到现在主流的网抑云音乐、QQ音乐虾米国内流媒体平台,最后直接跑到国外的roon+tidal;
音源(音乐收藏)也在变化,从当初各种midi波表,到一个“E盘”都装不满却成千上万首的mp3,慢慢变成“实体”(其实是自己刻录的)CD与.iso专辑以及各种.FLAC占据整个硬盘,再到大得吓人的DSD扔在云盘,直到后来发现串流平台,前面的一切都归于虚无,基本用不着了……
甚至上的论坛都在进化,从绿坛紫坛各色音乐论坛到退烧从一而终……
真的,经历得多了,人总会慢慢成长(包括疯狂长草);
最后是吐槽,请无视或鄙视:
所以说起来,在物质时代,无论什么事物的“三六九等”归根到底还是经济上的鄙视链,有钱人也许在暗爽地鄙视穷人,但就是不说,而穷人,连精神胜利都做不到,前面不是有人说没有8寸听啥交响乐啊……什么?一个耳机就能做到??大奥吗?
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发烧,因为贫穷让我冷静!
[ 本帖最后由 coollxl 于 2020-11-2 14:5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