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123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真香,派扬惊蛰角P83

本主题由 王总编 于 2024-10-11 10:55 分类
丹拿Evidence Platinum的分频点官方spec:

Crossover Frequencies:        (290), 480, 2200, (8500)Hz

虽然丹拿没有具体说,但从逻辑推测,看得出来丹拿还是很严谨的。括号的分频点是半路分音,就是比如2.5分频音箱里的那个“0.5”的分频点。2200是高音的低频截止点,(8500)是两个高音其中一个的衰减点。

TOP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2-11-27 20:12 发表

我看到R版发过老款KH高端型号有用ATC馒头中音的,所以用KH420应该是容易心痒痒的。420中高音结构和KH310没有本质区别啊
先就这么听吧,等到以后有机会去试听过,知道自己口味了,再决定。
每个人的口味差别好大的,丹 ...
是的,不过KH号称310高音的失真小于ATC的馒头。从测试结果看,KH310在400hz以上的极限不失真声压也大于SCM25A,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KH的馒头成本远低于ATC的外卖价

好歹几十年过去了,很多新秀的指标已经超越ATC的馒头了。BLIESMA, 绅士宝椭圆馒头都有

不过ATC馒头情怀还是在的。

TOP

稍微泼个冷水哈

ATC一次访谈谈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ATC最大的监听是SCM300?

因为他们灵敏度最高的中音SM75S和高音(34mm的大口径高音头)就只能支持到这么大声压。但是有人问,那用两个中音不行吗?ATC的回答是:两个中音违背了他们的设计理念,是个big NO,因此ATC的监听线就到此为止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2-12-8 09:36 发表


我这确实违背了祖宗的决定。
我这,瓶颈确实还是在低音的尺寸,就单测试结果来看,瓶颈还是在低音单元。
我不完全认为ATC的理念就是真理 我只是觉得,盲目买两对监听叠起来不太对

关键是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一般来说把,如果按照点声源理论,两个单元的间距不能超过他们重放频率上限的波长的一半,这样可以保证只有90度角才会出现抵消。

比如ATC的中音一般上限分到3800hz,波长的一半是4.5厘米,但ATC的中音是常规6寸喇叭的大小,绝无可能在4.5的距离。就算放宽一倍,也做不到,所以ATC不能采用双中音是有道理的。除非重放上限降低,但高音头的负担又上去了。这时候又要搞两个高音?

但为什么丹拿可以用双高音?因为丹拿不采用点声源理论,双高音是为了压缩竖直指向角。如果两高音间距是重放波长的一倍,那么就是说30度角竖直离轴会出现抵消。因此双高音的一只,需要滚降高频,截止点在8000hz左右,是有道理的。

但叠加监听,两个监听都重放20khz的频率,而高音间距在20厘米或以上,高音抵消就出现不可控的局面,变成low-fi了。

梳状滤波是不是就不好听甚至不能听?绝对也不是

双高音梳状滤波,会在频响出现大量的谷点,但人耳对谷点非常不敏感,可能人耳的感应也有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或者我个人不懂的地方,所以也可能出现一些神奇的立体声效应。

举个例子吧,我很久前的漫步者M20 DTS是有立体声拓宽的。我测试的时候,发现它这个模式频响就有大量梳状滤波。

最后,Jimmy这种配置,有一个好处是一定的,就是中低频的竖直指向性被压缩了,因此中低频(估算在800hz以下)听起来一定更干净,不一定是两个喇叭变轻松带来的,而且是降低了地板与天花板共同反射的结果。但如果不衰减高音,那就有点以牺牲高音为代价。

打算买多箱子堆叠的朋友注意这个妥协就是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买MTM类型的产品。比如Focal的Twin系列,EVE都有MTM类的监听。

TOP

引用:
原帖由 bladejet 于 2022-12-9 11:53 发表
之前考虑过弄两个atc c1c中置音箱组成一对竖放着听,
c1c比小7多个低音喇叭,想着这不就是MTM结构么,
但后来研究了下,发现好多MTM箱子上下两个单元负责的频率并不完全相同,
估计就是为了避免梳状效应,
当然实际听感不好说,毕 ...
是的,但C1C这种中置箱子一般还是2分频,否则如果是2.5分频会出现双R不对称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2-12-9 15:32 发表
XTZ 99.36初代落地箱,大致同样条件测试。
这个初代高音一开始我也觉得有点不舒服,但听久了也居然习惯了,当时第一耳朵当时是想过把高音换成XTZ高端音箱用的陶瓷膜。
MK3末代听起来就很“正常”了。
https://image.huangg ...
初代是Fountek NeoCD3.0高音那个?
挺好的呀,铝带我也很喜欢。不过XTZ这个看起来分的有点低

TOP

引用:
原帖由 wvwvwv 于 2022-12-10 17:09 发表

按照R版说的,这两个8寸中音同时播放肯定会产生梳状滤波。但柏林之声为什么要设置Live Mode模式?也许就是梳状滤波有别样的听感。
是的,两个8寸中音目测距离接近半米,这个高音不可能工作在700hz左右的下限频率。

但梳状滤波只是相对而言的,低音喇叭毕竟波长比较长,耳朵只要靠近竖直中轴线,也没有问题。

我大致算了一下,假设这个箱子分频在1500hz,那竖直指向角的大小必须小于13度,如果音响距离耳朵有3米,那大概还有+-0.6米的竖直活动范围。感觉不算很大的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fidodido 于 2022-12-11 07:44 发表

也就是说只要坐在皇帝位上,梳状滤波不是个事儿,无所谓。
不完全对。

对于低频,梳妆滤波可能周期是几十厘米,一般人坐皇帝位,上下能保证这个范围

如果是高频的梳妆滤波,头部动个几厘米频响就完全不一样,这才是问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wvwvwv 于 2022-12-11 11:00 发表

惊蛰角分频点2700Hz,角度有多少?
注意,是两个独立声源的最高工作频率

两个并联惊蛰角的最高工作频率都是20khz,而不是2700hz。这种情况下,角度无限接近于0。

TOP

2.7khz的半波长是6.35厘米,此时两只中音的输出完全抵消

一般来说理想情况,两只中音距离耳朵差异需要小于3厘米(1/4波长)

TOP

 30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