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等响度曲线二三事

等响度曲线二三事

其实吧,我觉得等响度曲线还是有点意思的。

他们有各种版本,大体上差不多,但细节有不一样。




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对吧?简单的说就是曲线越低的地方,人耳的听力越敏感。除此之外呢?其实有几个有趣的东西在里面。

1:低音声压每增加10db,主观听起来相当于增加20db
有没有注意到曲线最左边非常的密集?这首先归功于人耳对低音并不敏感,但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当低音达到一定声压之后,每增加10db,在主观听力曲线上通常能跨过两条10db线。也就是说,虽然低音实现起来成本很高,但是一旦能达到可闻的范围以上(比如30hz的门槛一般是最少70db),还是很划算的 所以,低频下潜很重要!量变带来质变

2:低音失真度很重要,否则基频都听不到!
比如我们看一下40db等响度曲线。在30hz,这个声压级是80db,而在60hz,这根曲线的声压级下降到了60db。在90~120hz,大概只有50db左右。这说明什么?如果这个喇叭在30hz/80db的失真成分大于-20db(10%二次谐波)或者-30db(3%三次谐波),则失真的主观音量比基频还高,相当于100%的失真度!

3:不是所有的失真都一样!曲线的下降段失真度比上升段更敏感!
图片中红色频段为下降段,绿色频段为上升段。


其实根据第二条我们很容易总结出这个结论。曲线下降段,频率越高人耳越灵敏,所以人对谐波失真的成分比对基频更敏感。反之在上升段,频率越高人耳越不灵敏。因此失真度在下降段非常重要!这下你明白为什么人类很喜欢测试1khz的失真度了吧 因为1khz正是一个下降段的开始!

举个例子。某喇叭在下降段1.3khz的三次谐波失真度是1%(-40db)。失真分量频率为1.3khz x 3= 4khz。人耳在4khz比1khz要灵敏10db(参考80db等响度曲线),相当于主观失真增加了10db,也就是变成了3%
反之,假设某喇叭在上升段3khz的三次谐波失真度也是1%。三次失真的频率为3khz x 3= 9khz,在9khz处人耳比3khz处迟钝大约15db,所以相当于失真度降低为-55db,相当于原来的1/5!

根据上面两个推论,很显然的更进一步的推论是,同样的客观失真度,主观听感在1.3khz的失真比3khz要高15倍

[ 本帖最后由 racingpht 于 2019-4-5 11:4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19-4-5 11:55 发表
关于低音,买一个高端炮,或者2个,低音独立于主箱就是很普遍好用的方法。
中频,多数经得起推敲的成品音箱,都会选择适当“堆料”手段降低失真。
但更多情况是不能针对性的处理这些g点。 ...
确实,和xxoo有共通点……

1:草草了事比不搞还惨
2:不是搞哪里都一样
引用:
原帖由 greatdju 于 2019-4-5 19:53 发表
也就是说,同样把音乐的音量抬升3dB,可能在低频的听感上已经抬升了6dB。很多人觉得声音开大更好听,其实就是变相的喜欢更重的低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希望的高保真是还原音乐创作人本来想表达给我们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 ...
变量太多了。比如听音距离对声压有很大影响

基本没有变量的只有耳机..

其实发烧友都应该有声压概念的。音响展基本都是80db。一个校正过的手机软件也行

TOP

引用:
原帖由 greatdju 于 2019-4-5 21:20 发表
大佬能说一下为什么现在没有这个Loudness功能了?
你这里不是说的很明白了吗
引用:
原帖由 greatdju 于 2019-4-5 22:07 发表
等响度控制电路会增大失真、劣化信噪比,所以一般用在音响和普及型的放大器上,高挡的放大器和专业用放大器都没有等响度控制电路。
大部分小音箱,比如Bose的便携,都自带了类似等响度压缩的电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

TOP

其实我一直怀疑PMC之所以号称适合小音量听,是因为两头微翘的结果(当然不仅是这个原因,基本素质方面也很不错)。

基本所有的PMC都大体是这个曲线,包括叉烧网测的Result6



[ 本帖最后由 racingpht 于 2019-4-6 22:3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修竹yan18 于 2019-4-8 15:15 发表
受教了,知识贴。
我的理解是:等响度曲线和频响曲线一样,还是属于音箱自身在消声室测得的,属于出厂标准指标。但是,烧友每家的听音室环境千差万别,如果不做适当声学处理,一对标准甚至很高标准的箱子也很难发出好声,如果实时检 ...
大部分写的挺好,但两个意见:
1,等响度是人耳的客观测试曲线,和消音室没有任何关系。
2,追求平直的过程中,应该追求不允许有大的频响峰,而不是不允许有凹陷。凹陷几乎不可能修正。

TOP

我不认为AV功放是最好的办法。AV功放的任何处理,都免不了额外AD/DA。

如果要这样玩,似乎也是minidsp + 传统二声道功放比较成熟一点。

最简单,也是音质最好的办法,是在DA也就是解码器之前,对数字信号进行频响修正。

TOP

引用:
原帖由 修竹yan18 于 2019-4-9 09:16 发表
至于允许有凹陷且没法修正凹陷不敢苟同,凹陷相当于某个频点或频段的响度不达标或有衰减,用均衡器可以轻易修正±3dB的凹陷或凸起,模拟数码均衡器均可实现,我的金嗓子DG48可以允许调整±6dB,完全可以也应该可以轻易修正。
你苟同与否没关系。基本的物理了解一下。频响曲线每增加6db,功放削波功率降低3/4。

比如100W的功放,频响曲线在某一个频率上升6db,等于功率降低为25W就可能出现削波失真。或者说,动态余量降低为相当于25W的功放。

如果增加10db,则降低为1/10的功率余量。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频响修正系统,比如真力的系统,都不填波谷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racingpht 于 2019-4-9 10:3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bobbychong 于 2019-4-9 11:05 发表
等响曲线不知是否能这样理解,由于人耳廓和耳道的结构,会导致某些频率产生共振,比如3k-4k频段,在客观响度相同的情况下,这频段会进入人耳后会比1k高10db左右,对照等响曲线显示,如果以1k时90db曲线为参照,那3至4k只要客观时80db ...
物理原因应该大体如此

进化过程留下来的,人耳敏感的频段应该对人类的生存有重大作用,比如动物叫声,划拉树叶的声音,等等

而大自然很多自然的低响度超低频,比如风声,人耳自动忽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bigdogwang 于 2023-2-20 23:38 发表
400hz和3.5khz正好是等响度的两个谷,是不是用这两个点是最佳分频点(人耳最不敏感)呢?
完全错误。

等响度的谷 = 人耳听音可闻阈值比别的频段更低。也就是:能听到更细微的声音。

因此3.5khz是分频点的理论上最差位置。当然实际产品有采用这个分频点的,也能出不错的声音,因为这个只是等响度这一个理论。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