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为什么孙露/童丽/赵鹏等的歌典,我感觉音效那么好?

引用:
原帖由 平淡是真 于 2018-1-8 10:47 发表
我认为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论音质那买好的器材就没有意义,我就很喜欢刘芳的翻唱,既有音质也有旋律。一般一些经典老歌受限于当时的录音水平音质都不怎么样,我以前听歌就一定要听原唱的,现在不同了 ...
支持你的观点。记得三十年前,我父亲听针式唱片机,其中一首歌他可以反反复复的听很多遍,歌名叫《太湖水》。而且,针头摩擦唱片的那种种沙沙声,清晰入耳。我家那台针式唱机的音质恐怕连现在的手机喇叭都比不上。可当时的大多父辈们爱听音乐的,都喜欢听这一类的歌曲,还有很多红歌,而如我之流的就觉得这些歌太难听了,而对当时的港台的歌曲则是钟爱有加......时代进步了,录音和音响器材也一样在进步,除了音乐人创作的音乐作品本身外,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这些作品,就是从事录音工作的人员的事情了。而要更好地把录音作品呈现出来的事情,就需要各大音响厂家去完成了。任何产品都有档次高低,要想获得更好地体验,银子要跟得上。
音乐如菜,各有所爱。曾经喜欢的,现在未必喜欢,以前不喜欢的,现在却喜欢了,我觉得这个与欣赏水平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也试图去努力“欣赏”一些国内外经典的音乐大作,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我听起来都不是“好听”的感觉,更谈不上“享受”了。而经典中极少数的我听着算是好听的音乐,也并不是在我具备欣赏水平的前提下得出的感受。好不好听,立马就知道了。就像一个3岁的孩子吃东西,只要是好吃的,能吃撑着,不好吃的,立马吐出来。这应该就是“对味”吧。而现在的录音师们,不管他往里面加多少“味精”,或许不是原汁原味,但你听起来就是好听。这难道不是件好事?不喜欢那是个人的事情,如果录音师们只为极少数的喜欢“味精”浓的人去做录音,那才是笨蛋!除非,有人愿意专门为极少数人提供服务,从而分得这一块蛋糕。我第一次听周杰伦的《东风破》,很不错啊。曲风、旋律和歌词我很喜欢,后来又听到刘芳版的《东风破》,更好听啊,就把周杰伦放一边了。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相当有造诣,但是他自己唱的我却谈不上多喜欢,后来,我就搜索翻唱他的歌的其他歌手,得到了更多的享受。现在的翻唱歌手之所以有很大一块市场,那就是一定有超过原唱的内容。而且,就唱功而论,翻唱的未必就不如原唱的。记得有一期音乐节目,韩红、刘德华和另一位歌手当评委,当时,韩红就刘德华的夸张的“颤音”唱法表示质疑,刘德华解释说,是因为当时教他唱歌的老师肯定自己唱对时,就朝刘德华缓缓点头,以示认可,刘德华也随着老师的点头而点头,久而久之,就发出了“刘德华式”颤音。这一解释的真伪无法考证,但韩红继续攻击,她说,你这个刘式颤音是对演唱艺术的扭曲,还当场演示了颤音的正宗唱法......刘德华当时尴尬的表示,此已积习难改。还有另一个颤音较夸张的歌手,张宇。张宇和韩磊有一次参加《我是歌手》节目,当韩磊的一首《等待》结束回到休息室,张宇立即迎上去大赞:“你的声音好恐怖啊,太强大了”。但我再次遗憾的承认,我喜欢听刘德华、张宇多过听韩红、韩磊。应该是前者们演唱的音乐作品更对我的味,但我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也清楚,刘德华、张宇的唱功不能和韩红、韩磊相比,不在一个层次上。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用一模一样的录音设备,其录出来的音乐效果,用100元的音响放刘德华、张宇的也能听听,而要听韩红、韩磊的就非得要1000元的才能到达100的效果。(我都觉得有点扯淡)因为,我听到有这样的判定:听交响乐,要想得到更接近现场的效果,那就要一般人买不起的高级音响才行。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还真要感谢那些善于添加“味精”的录音师们了,他们为了绝大多数买不起听交响乐的音响的人们,提供了廉价的解决方案----使得声音更好听了。最后,楼主提到的童丽、孙露、赵鹏这个几个翻唱歌手我也是喜欢的。因为,在没有听到他们的翻唱之前,原唱的许多歌我都没有觉得非常好听,反而是他们的翻唱使我发现:“哇~原来这歌可以唱得这么好听!”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14:0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kareleo100 于 2018-1-8 18:11 发表
谢谢楼上各位老师,了解部分,其实自己听的时候也是觉得好像没有太大的感情在里面,但是就是音效很捧
唱歌要投入感情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翻唱的歌手就没有投入感情了吗?或者说感情不到位?要怎样才算是把感情唱到位?是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还是自己有相同或相近的经历?是设身处地的投入到作品的场景中去?还是假象出一个情节来打动自己?邓丽君的歌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音符了吧,就她唱的情歌来说,是不是要每一首歌词中的故事要她自己亲身去经历一下才能唱出感情呢?不是的。再有,许许多多的一次性舞台歌曲,唱的内容大多是宏大的,是不是演唱者如果没有那样的情怀就难以演绎出浓浓的感情了呢?也不是。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那些贪官污吏在讲台上的慷慨激昂、振振有词很有感情吧?那就是真的?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的一个侄女,很喜欢唱歌,尤其一段时间内迷上了薛之谦的歌,每次自己唱的时候,都泪流满面,不可谓唱得没有感情,可是她才14岁,以她的音乐素养,要唱好一首歌,实在是马尾巴穿豆腐。我认为,唱歌,首先要有美妙的嗓子,打个古老的比喻,要有一个百灵鸟般的嗓子,接下来才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方法,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我身边还有这么一位烧友,他觉得一旦用上了他热爱的胆机后,各种音乐和歌声都充满了感情。而用我的X6来播放同一首歌,就显得没有感情或者缺少了感情。到底是歌手们唱的时候没有感情还是不同的器材可以流露出不同的感情?还是不同的音色带来的体验却把它当做感情来体会了呢?记得,我听针式唱片机的《洪湖水浪打浪》,韩英在监狱里唱给她母亲的那一段,那才叫一个豪情万丈!情真意切!虽然当时没有高保真音响。还有我老婆,她就很喜欢听英文歌曲,一句歌词也听不懂,但旋律她能听懂。不懂英文的人听英文歌曲能不能听见感情?唱《澳门之歌》的容韵琳与唱《故乡的云》的费翔,他们俩谁的感情更深?......太多的问题使得我脑袋疼。这说明我是带着“感情”来和大家一起聊聊的?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20:0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ipusibuxiu 于 2018-1-8 20:50 发表


你在试图用词语摸清感性的脉络,这太难了。文字偏逻辑多一点。感情是什么,不如换个说法:隐藏在基因中的共鸣反应。人类是共情的动物,你会主动观察别人的反应,通过表情、语气,动作,你能察觉对方的状态。这在动物中很罕见。歌 ...
呵呵,这个问题看来不是讨论的好话题,因为差不多就是青菜和萝卜的区别。但只要一拿“境界”来说事,这差别可就大了。在同一件事上,人的看法和感受高低,有时候有云泥之别。比如我吃青菜,它就是个青菜味,旁人再怎么让我闭上眼睛去想象,加上魔术手法来催眠,我仍然只能感受到青菜味,无他。至于境界高的,他还能感觉到萝卜味,甚至是排骨味,那我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我曾有一盘磁带,封面是小提琴4重奏的《梁祝》,也是冲着这个才买的,但磁带的A面就够了,B面是莫扎特的小夜曲。既然买了,顺便也听听吧.....汗颜的是,直到这盘磁带听烂掉,我依然陶醉于《梁祝》,而对莫扎特先生,只能说句:sorry!顿时明白了自己只能赏俗,而不能共雅。
我也一直耿耿于怀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喜欢听的都登不了大雅之堂。直到若干次的在高雅音乐会上呼呼大睡,被一阵阵嘘声轰出门外之后,才痛定思痛的承认,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幸好,我还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我吃不出来的味道,不代表别人也吃不出来,更不会去告诉别人,这里面什么也没有。当然,这的确是和境界密切相关,所以我只要一碰到境界,就像触电一样,触电多了,自然就怕了。就会远离,就会躲开,就会缴械。

TOP

“哥们儿,今天想吃点啥?”,“想吃点青菜”。“青菜?好吧,不过,说句实话,青菜真的不怎么好吃”,“我倒是觉得青菜怎么做都好吃呀”,“要不这样,这家饭馆的菜品中,有一道菜叫萝卜,你尝尝看?”,“可以啊,但是我还是想来份青菜”,“我说你......好吧,两道菜一起上,我敢打赌,你会扔掉青菜的”,“真的吗?那我岂不是太幸运了”。“等着瞧吧,咱俩什么关系,我能骗你?”,“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吃惯了青菜......”,“一会就见分晓了”。
“怎么样?萝卜是不是非常好吃?你看我,都快噎着了”,“......说实话,老兄,真的,我不喜欢吃,怪怪的味道......”,“什么?你说萝卜怪怪的?”。“好朋友之间也不能说实话吗?”,“当然应该实话实说,可是,你的实话是判断错误”,“老兄,你这样说不好吧?你说青菜难吃,我也觉得你是判断错误呢”,“我判断错误?你看看青菜的那个颜色,形容人脸色难看,都是形容说菜色,没错吧?”、“萝卜的颜色好看吗?白泛泛的哪里好看了?”,“可是青菜的茎吃起来很容易卡进牙缝里”,“吃萝卜的味道老远都让人反胃”,“青菜的营养很单一,萝卜炖排骨知道吗?”。“看来你是不知道水煮白菜了”,“等等,白菜都出来了?”,“白菜我也很喜欢啊,再说,它们是一家好不好”,“胡萝卜想必你也知道吧?”,“反正,今天我吃了萝卜,真心觉得很不好吃,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忍受了这么久的”,“老天,居然你倒打一耙,要不是你是我朋友,我真的绝不允许青菜这种鬼东西出现在我的眼前”,“老兄,这么说就是太过分了,如果我没有当你是朋友,难道我也能让萝卜这样的鸟玩意儿放在我的餐桌上?”,“你简直不可理喻......”,“你已经无药可救......”,“青菜就是一坨屎”,“萝卜就是一包粪”,“今天我算是认识你了,原来你是一个素质低劣,不讲道理的家伙”,“现在我也算看白你了,原来你也是一个德行粗鄙,颠倒黑白的混账”.......“萝卜好吃”,“青菜美味”......
“哎哎哎,两位,别吵了别吵了,这样,我给你俩一人一桌,分开吃好不?”......

TOP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8-1-13 00:46 发表


这个比喻,也对也不对。

有些东西,就是有他的标准。比如品红酒,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红酒,但人家是讲究的。

一个喝二锅头的过去砸场子,是去闹笑话的。绝对,不会凸显这个喝二锅头的有多么牛逼。

那么喝二锅头的怎么办呢?比 ...
的确,凡是由人定义的事物都有其条条框框,这规矩那规矩。而且,还得是具备了这个行当里的话语权的人来定。如果棋逢对手的话,还能弄出各自的标准出来。其后,才分产品为不同的档次、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用途和性能与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而高端红酒和二锅头,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产品,从价值上就能区分产品的尊贵与普通,但从喜欢上,未必就有高低之分了。比如,高端红酒好像是格调和品位的象征产品之一,这个理念是谁定的?是人!而且,是一群高端人物和精英们推崇出来的,在他们久而久之的喜欢和带动下,形成了“格调与品位”这种完全是由人的意识主观形成的感觉。劳斯莱斯的好,基本上是共识,首先是它本身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来说,无论是从材料、性能、舒适度、安全性、美观和各种人性化设计等多方面,它都是高端产品,就产品本身而言,没有人会质疑它。只要钱到位,它就属于你,这仅仅是需求的问题。如果,再有钱也不卖,非要达到什么级别的领导和爵位,才能买到。这个限制,就是人为的定义,和产品本身的价值无关。人可以赋予各种事物以象征理念,且为此再加上“附加值”,但不表示事物本身有这个含义。例如,玫瑰花象征着爱情!牡丹花象征着华贵!
音乐大致也如此。音乐虽然不分国界,但是,一定会分民族性和文化性的。有时候,民族性和文化性会掺杂在一起。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基本上是西方的居多?是他们的作品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喜欢?还是少部分“高端”人的偏好?而这些高端的人中,包含东方人吗?就算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喜欢,也包括东方人不?或者,缩小到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喜欢不?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不了几曲世界大师们的作品。我相信绝大多数西方人听第九交响曲很享受,如同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听梁祝很享受一样,而不是颠倒过来。这是音乐中的民族性。听音乐确实存在欣赏水平一说。那么,当一个人,在没有任何乐理知识和自身五音不全的前提下,能不能听出来茉莉花的好听?阿黛尔的《Rolling in The Deep》我姑父就说很好听,可他是一个文盲,连汉字都不认识啊。如果,一个音乐作品需要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知识,去努力听其门道才能品出其中味,而不是“一耳朵”就觉得好听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样的音乐就是被加上了“象征性”内容了的。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的话,更是如此。音乐不是数理化,不是光辉思想,更不是哲学逻辑学,普通人只知其表而难以及里。普通人也不必非要学习和创作音乐作品后,才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是像“狗不理”包子,像“重庆火锅”,像“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既然音乐非要分个高雅与低俗,是不是高雅的就一定好听,而低俗的就一定难听呢?我想,谁都不会这样认为。再反过来说,低俗的是绝大多数人喜欢听的,而高雅的也只有少数人能听得懂且喜欢听的?同样不会有人这样认为吧?衡量音乐作品的好坏,就是要看绝大多数人喜欢不。而往两头走的极少数人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应该成为“标准”。所以,就音乐而言,在没有矛盾和冲突的时候,相安无事各取其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而不是,教导别人说:“你能不能提高点音乐素养?”

TOP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0:34 发表
这个思想很朴素,可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吧,但它是错的。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在 ...
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李白的诗难道是普通大众能够读懂的吗?尤其在李白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和他去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盲人数应该是占了人口的大部分比例。而要读懂李白的诗,除了具有读文识字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对诗人所描述的景象和意境能够高度的感同身受,加上词句间的美妙搭配,才会使人拍案叫绝,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但对于目不识丁的大多数人来说,李白好在哪里,恐怕一无所知。就算是能把李白诗里的字,一个个都能认得,也不见得能领会其诗意。儿童们背唐诗就是如此。甚至,包括我这种认得多一点字的普通人,也难以洞其诗词的深意之皮毛。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当我看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虽然我饶有兴趣的要准备认真读一读的时候,悲哀的发现,我连第2页都看不下去------实在看不懂!就好比幼儿园的孩子看根号2的数学题一样。这显然不是维特根斯坦的错,而是错在自己无知。同理,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等等文明,能够站在塔尖上的人毕竟是极极极少数人,也只有他们才能和那些创造者们产生共鸣,才有实力拥有,才有机会享受!我相信,我的这个认知,也是基本上所有普普通通的人都认可的,且与你一致。那么,我为什么要说音乐这门艺术“那些往两头走的只有极少数人的喜欢和不喜欢”不能当做“标准”这句话呢?因为,艺术是没有标准这一说的!"艺术"是可将普通事物升华的一种思想、修养,任何事物得到高度的升华都会含有艺术性。而这个升华的力量来源于人的思想、情感。艺术之间又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和关联性,而关联性在音乐艺术上就尤为明显。举个例子,巴赫在创造他的作品的时候,他是在创造曲子所承载的音符呢?还是在他创造的时候,脑袋中就浮现出了要以维也纳爱乐乐团来演奏的乐谱?乐队指挥家是根据什么来告诉吹单簧管的要这样那样吹的?巴赫在创作的时候,他有没有把单簧管的吹法也写进去?或者说,巴赫他老人家必须要提前考虑到,能够完美演绎自己这部作品的所需要的各种乐器,以及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没有,那么,指挥家的理解能力就是关键。而且,如果巴赫本人能够听到这样的演奏的话,会不会满意?认为自己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音乐的关联性!你想他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就是所谓的不同的演绎。不同的演绎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听,或者说,换换口味。一成不变永远是艺术的绊脚石!创新就是突破,突破有时候就是打破,而“标准”则限制了创新和突破。如果可以理解为在“标准”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突破,那也行。但绝不能限定在“标准”之内就是“普世价值”,超出之外就是“另类”。音乐,这个只需要耳朵来决定的事情,不像我理解不了爱因斯坦那样,在我听来,好听就是好听,不好就是不好听。它更不能成为音乐艺术中的标准。但我不会否认大师们的音乐不好听,而是我------听起来不好听!这个“我”,即便累计成千千万万,也动摇不了大师们的地位。
你举的奢侈品的例子不恰当。我们都一致认为奢侈品是好的,都渴望拥有的,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而巴赫们,正如R版说的那样,我是不懂,可我不想懂,也不愿意懂,实在没有要懂的渴望。但是,奢侈品,人人都想要。我的一个想法,音乐,要创造出一个作品,达到人人都喜欢的奢侈品那样的程度,其难度远远大于能得到高端人士喜欢的程度。雅俗共赏的另一个意思是:雅人与俗人都喜欢,都能得到享受。再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里的演奏家们,他们的手机里是不是全是世界级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而没有通俗的、流行的音乐?他们听哪种音乐的时间更长?曲子更多?也许他们和我一样,都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代表着人类音乐艺术的顶峰,但,不怎么爱听。这还真不一定。(我的一个朋友,在我们当地的一个乐队里当小号手,乐队以演奏古典经典曲目为主,他就是这样的)。何况,我什么时候说过“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这句话?或者,有之类的意思?我如果连这个基本的理都无法分辨,还在这里嘚啵嘚嘚啵嘚?李白们、梵高们或许他们的境界只能迫为极少数人服务,而音乐这门艺术中的巴赫们,兼顾不了普罗大众,这是不是局限?我举个例子,《西游记》为什么能做到妇孺皆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虽然每个人在其中获得和认知的东西与程度不一样。难道《西游记》只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
想听却听不懂可以说成是自己的无知,但不愿意去听懂,听着就不喜欢,就是自己的选择!

TOP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7:34 发表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这里说的是“认为奢侈品应该便宜”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你说的“奢侈品人人都想要”,完全两码事
音乐家通过乐谱创作。“乐队指挥家是根据什么来告诉吹单簧 ...
一、我没有认为“奢侈品”就得便宜。那还叫奢侈品吗?奢侈品人人都喜欢,如果你把巴赫比喻成奢侈品,对不起,反而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喜欢。
二、为什么要加进单簧管这件乐器?(如果确实加了的话)谁的意思?
三、把所需要的乐器全部写在乐谱上了。谁写的?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种乐器?加一个三角铁,加一个竖琴......谁的意思?巴赫的?
五、演奏家们会不会用手机去听古典音乐?这我无法求证。但他们同样会用手机听音乐。
六、演奏家们听古典音乐的时间更长。这个答案我倾向于认同。因为我从来没有断定过他们听什么时间更长,只是发问。
七、有门栏就是艺术?是不是可以反推出:没有门栏的就不是艺术?

TOP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1:18 发表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 ...
正解!没有哪位大师会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去考虑以什么样的乐器去演奏,他只需要创作主旋律,剩下的你们自己玩吧!至于后者怎样理解大师原作的意思,就看个人的“音乐素养”了。所以我一再提醒他:谁写的?谁的意思? 巴赫是管风琴演奏家,当然他还会其他的乐器,那么,后人们用交响乐这个形式来演绎他的作品,是比他自己用管风琴演奏更好听呢还是更能表达出巴赫作品的意思?如果交响乐更能表达,这个尝试又是谁的意思?巴赫本人预见到这个做法吗?如果按照那位朋友的逻辑,没有门栏的就不是艺术。那我就可以随便举个例子,贵州布依族的歌唱与乐器,就不是艺术了?但是,布依族其中的一些唱法是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榜单的。可唱得非常好的这些布依族普通歌者们,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多么高级的演唱教学和培训。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在那样的环境下,基本上都可以胜任。门栏?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12: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2:29 发表


由于对常识的过于缺乏,你这堆胡说八道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我就不回复了。你自己高兴就好
到此为止。悲哀的是,我们都觉得自己挺牛逼,其实仍然逃不过青菜、萝卜的角色!

TOP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5:27 发表


感谢科普。我还以为改编是常态
我特意打电话询问了一个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
如果认为经常听大师级古典音乐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这个可以信。若要以为这样久了便会成为雅士,这个难以信。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