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其他] 为什么孙露/童丽/赵鹏等的歌典,我感觉音效那么好? [打印本页]

作者: kareleo100    时间: 2018-1-7 21:03     标题: 为什么孙露/童丽/赵鹏等的歌典,我感觉音效那么好?

我感觉超过很多原版,甚至很多歌曲听起来都没有他们的声音效果好听?



2018年2月27日,天声论坛官方注释:
由于某些回帖非常精彩,此贴转移到【珍贵好帖区】,永久保留。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8 10:39

发烧唱片的翻唱歌手基本上是录音棚歌手,声音经过修饰的。不认为他们的音效感觉有多好...童丽只会用气声,赵鹏只是低音天赋好,孙露...没有get到她有什么特别,这类歌手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唱任何歌都会变成一个味。换句话说,音乐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绝不是音质或者音效。
他们几个只是音质音效有特点,却没有灵魂。论唱功,真的和专业歌手不是一个水平。
作者: 平淡是真    时间: 2018-1-8 10:47

我认为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论音质那买好的器材就没有意义,我就很喜欢刘芳的翻唱,既有音质也有旋律。一般一些经典老歌受限于当时的录音水平音质都不怎么样,我以前听歌就一定要听原唱的,现在不同了,不管原唱翻唱要音质好的,听歌习惯会变的,当然和现在的音响器材不断提高有很大关系
作者: abcnet    时间: 2018-1-8 11:10

其实就是重口味,现代人就喜欢各种添加剂,通街的奶茶店,开了一间又一间,其实与奶或茶都没有关系,楼主这个喜好,同一个道理,自己喜欢就好。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8 11:36

“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
音乐的三大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乐不仅只有旋律。只能欣赏旋律的话,还不算完全欣赏音乐。
至于音质,当然音质越高越好。32k的音质和320k的mp3音质没法比,但是,音质仅仅是欣赏音乐的及格线部分,严格来说和欣赏音乐没有什么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早期三四十年代还只有单声道录音,各种丝丝拉拉的噪音不断,但仍然不能对欣赏诸如兰多芙斯卡或者富特文格勒等大师的演绎有丝毫影响。因为音乐的灵魂不是音质。
作者: harbinbeer    时间: 2018-1-8 11:51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1:36 发表
“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
音乐的三大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乐不仅只有旋律。只能欣赏旋律的话,还不算完全欣赏音乐。
至于音质,当然音质越高越好。32k的音质和320k的mp3音质没法比,但是,音质仅仅是欣赏音乐的及 ...
一派胡言。

音色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古典音乐尤其如此。

你觉得老录音好听,是因为你听过高质量的录音,甚至名家现场,可以凭借记忆脑补各种乐器音色细节。

你让一个古典乐盲听老唱片基本是对牛弹琴,但是就算乐盲,身临音乐厅现场都会被感染。

另外,如果音色和细节不重要,你还在这里混?岂不是浪费时间?
作者: luoke2000    时间: 2018-1-8 13:01

录音时味精加的多呗,微笑曲线 迎合低级听众 投其所好

好多人用十几万的器材去听这种laji玩意,去提高自己修养 去听听古典 别在这些laji身上浪费时间精力
作者: lipusibuxiu    时间: 2018-1-8 13:51

举个例子,有史以来最火的歌应该是小苹果,这里有人觉得小苹果好吗?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觉得小苹果好,你要问她哪里好,她也能说出个道理来。我们这些人,不一定说的过人家。

对音乐的口味必然有差异,尊重差异,在尊重的前提下,音乐的口味是有高下的。这跟一个人的阅历、修为、感受能力都有关系。我自认为听的挺高端,但还是隐隐感觉到,有些听友的欣赏水准在我之上。但我也不可能为了提高自己,专门去听他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没那个能力,达不到就是达不到,老老实实听自己的就对了。听不懂的东西,最多听半年,如果还不懂,基本这辈子没机会懂了。

听音乐其实很讲天赋的,这算玄学吗?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8 13:51

引用:
原帖由 平淡是真 于 2018-1-8 10:47 发表
我认为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不论音质那买好的器材就没有意义,我就很喜欢刘芳的翻唱,既有音质也有旋律。一般一些经典老歌受限于当时的录音水平音质都不怎么样,我以前听歌就一定要听原唱的,现在不同了 ...
支持你的观点。记得三十年前,我父亲听针式唱片机,其中一首歌他可以反反复复的听很多遍,歌名叫《太湖水》。而且,针头摩擦唱片的那种种沙沙声,清晰入耳。我家那台针式唱机的音质恐怕连现在的手机喇叭都比不上。可当时的大多父辈们爱听音乐的,都喜欢听这一类的歌曲,还有很多红歌,而如我之流的就觉得这些歌太难听了,而对当时的港台的歌曲则是钟爱有加......时代进步了,录音和音响器材也一样在进步,除了音乐人创作的音乐作品本身外,能够更好地呈现出这些作品,就是从事录音工作的人员的事情了。而要更好地把录音作品呈现出来的事情,就需要各大音响厂家去完成了。任何产品都有档次高低,要想获得更好地体验,银子要跟得上。
音乐如菜,各有所爱。曾经喜欢的,现在未必喜欢,以前不喜欢的,现在却喜欢了,我觉得这个与欣赏水平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因为,我也试图去努力“欣赏”一些国内外经典的音乐大作,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我听起来都不是“好听”的感觉,更谈不上“享受”了。而经典中极少数的我听着算是好听的音乐,也并不是在我具备欣赏水平的前提下得出的感受。好不好听,立马就知道了。就像一个3岁的孩子吃东西,只要是好吃的,能吃撑着,不好吃的,立马吐出来。这应该就是“对味”吧。而现在的录音师们,不管他往里面加多少“味精”,或许不是原汁原味,但你听起来就是好听。这难道不是件好事?不喜欢那是个人的事情,如果录音师们只为极少数的喜欢“味精”浓的人去做录音,那才是笨蛋!除非,有人愿意专门为极少数人提供服务,从而分得这一块蛋糕。我第一次听周杰伦的《东风破》,很不错啊。曲风、旋律和歌词我很喜欢,后来又听到刘芳版的《东风破》,更好听啊,就把周杰伦放一边了。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相当有造诣,但是他自己唱的我却谈不上多喜欢,后来,我就搜索翻唱他的歌的其他歌手,得到了更多的享受。现在的翻唱歌手之所以有很大一块市场,那就是一定有超过原唱的内容。而且,就唱功而论,翻唱的未必就不如原唱的。记得有一期音乐节目,韩红、刘德华和另一位歌手当评委,当时,韩红就刘德华的夸张的“颤音”唱法表示质疑,刘德华解释说,是因为当时教他唱歌的老师肯定自己唱对时,就朝刘德华缓缓点头,以示认可,刘德华也随着老师的点头而点头,久而久之,就发出了“刘德华式”颤音。这一解释的真伪无法考证,但韩红继续攻击,她说,你这个刘式颤音是对演唱艺术的扭曲,还当场演示了颤音的正宗唱法......刘德华当时尴尬的表示,此已积习难改。还有另一个颤音较夸张的歌手,张宇。张宇和韩磊有一次参加《我是歌手》节目,当韩磊的一首《等待》结束回到休息室,张宇立即迎上去大赞:“你的声音好恐怖啊,太强大了”。但我再次遗憾的承认,我喜欢听刘德华、张宇多过听韩红、韩磊。应该是前者们演唱的音乐作品更对我的味,但我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也清楚,刘德华、张宇的唱功不能和韩红、韩磊相比,不在一个层次上。会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用一模一样的录音设备,其录出来的音乐效果,用100元的音响放刘德华、张宇的也能听听,而要听韩红、韩磊的就非得要1000元的才能到达100的效果。(我都觉得有点扯淡)因为,我听到有这样的判定:听交响乐,要想得到更接近现场的效果,那就要一般人买不起的高级音响才行。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还真要感谢那些善于添加“味精”的录音师们了,他们为了绝大多数买不起听交响乐的音响的人们,提供了廉价的解决方案----使得声音更好听了。最后,楼主提到的童丽、孙露、赵鹏这个几个翻唱歌手我也是喜欢的。因为,在没有听到他们的翻唱之前,原唱的许多歌我都没有觉得非常好听,反而是他们的翻唱使我发现:“哇~原来这歌可以唱得这么好听!”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14:02 编辑 ]
作者: lipusibuxiu    时间: 2018-1-8 13:59

有些人终身局限在“我”里面,没有跳出来看过一眼,这么活到中年,心里基本只剩下创伤了,特别需要抚慰。然而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关心你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所以到中年感到缺乏关怀,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楼主所举的那些歌手,实际上都是用声音搞按摩的。

我也觉得听这些是对的,人世的确很艰难,弄的特别好的我也听,但在我心里,这些音乐排不到靠前的位置,毕竟有比自我更广阔的东西,多了去了。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8 14:40

引用:
原帖由 harbinbeer 于 2018-1-8 11:51 发表


一派胡言。

音色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古典音乐尤其如此。

你觉得老录音好听,是因为你听过高质量的录音,甚至名家现场,可以凭借记忆脑补各种乐器音色细节。

你让一个古典乐盲听老唱片基本是对牛弹琴,但是就算乐 ...
说话客气点能死吗?瞧你那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让古典乐盲听老唱片是不是有病?就算是高保真也听不懂啊,乐盲你指望他什么?“身临现场就会被感染”?你以为都像你这种不懂装懂的二逼?
听过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吗?那是钢丝录音,比那些单声道录音更烂,但意境无人能及,因为【音乐的灵魂绝不是音质】
真他妈贱,上来就找骂
作者: harbinbeer    时间: 2018-1-8 15:17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4:40 发表


说话客气点能死吗?瞧你那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让古典乐盲听老唱片是不是有病?就算是高保真也听不懂啊,乐盲你指望他什么?“身临现场就会被感染”?你以为都像你这种不懂装懂的二逼?
听过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吗?那是钢 ...
了然。
对你来说音乐的本质是骂街。
那么恕不奉陪。
作者: la2ygoo    时间: 2018-1-8 15:17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4:40 发表


说话客气点能死吗?瞧你那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让古典乐盲听老唱片是不是有病?就算是高保真也听不懂啊,乐盲你指望他什么?“身临现场就会被感染”?你以为都像你这种不懂装懂的二逼?
听过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吗?那是钢 ...
确实,小时候听收音机感觉也挺好听的。
长大后很少机会再听到收音机了
作者: sin4423    时间: 2018-1-8 17:51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0:39 发表
发烧唱片的翻唱歌手基本上是录音棚歌手,声音经过修饰的。不认为他们的音效感觉有多好...童丽只会用气声,赵鹏只是低音天赋好,孙露...没有get到她有什么特别,这类歌手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唱任何歌都会变成一个味。换句话说, ...
非常专业的
如果是歌手演绎一首歌曲
至少情感很重要
这些歌手情感不过关,甚至技巧也比较单一
真的没啥意思
作者: kareleo100    时间: 2018-1-8 18:11

谢谢楼上各位老师,了解部分,其实自己听的时候也是觉得好像没有太大的感情在里面,但是就是音效很捧
作者: bobbychong    时间: 2018-1-8 19:39

这些歌听多几次就会腻了,其实初烧阶段很多人都喜欢这些口水歌,不过现在反而觉得以前的老录音很不错,立体感更强,现在基本不听口水了,特别是孙露赵鹏这些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8 19:42

引用:
原帖由 kareleo100 于 2018-1-8 18:11 发表
谢谢楼上各位老师,了解部分,其实自己听的时候也是觉得好像没有太大的感情在里面,但是就是音效很捧
唱歌要投入感情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翻唱的歌手就没有投入感情了吗?或者说感情不到位?要怎样才算是把感情唱到位?是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还是自己有相同或相近的经历?是设身处地的投入到作品的场景中去?还是假象出一个情节来打动自己?邓丽君的歌应该是一个时代的音符了吧,就她唱的情歌来说,是不是要每一首歌词中的故事要她自己亲身去经历一下才能唱出感情呢?不是的。再有,许许多多的一次性舞台歌曲,唱的内容大多是宏大的,是不是演唱者如果没有那样的情怀就难以演绎出浓浓的感情了呢?也不是。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那些贪官污吏在讲台上的慷慨激昂、振振有词很有感情吧?那就是真的?再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的一个侄女,很喜欢唱歌,尤其一段时间内迷上了薛之谦的歌,每次自己唱的时候,都泪流满面,不可谓唱得没有感情,可是她才14岁,以她的音乐素养,要唱好一首歌,实在是马尾巴穿豆腐。我认为,唱歌,首先要有美妙的嗓子,打个古老的比喻,要有一个百灵鸟般的嗓子,接下来才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方法,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我身边还有这么一位烧友,他觉得一旦用上了他热爱的胆机后,各种音乐和歌声都充满了感情。而用我的X6来播放同一首歌,就显得没有感情或者缺少了感情。到底是歌手们唱的时候没有感情还是不同的器材可以流露出不同的感情?还是不同的音色带来的体验却把它当做感情来体会了呢?记得,我听针式唱片机的《洪湖水浪打浪》,韩英在监狱里唱给她母亲的那一段,那才叫一个豪情万丈!情真意切!虽然当时没有高保真音响。还有我老婆,她就很喜欢听英文歌曲,一句歌词也听不懂,但旋律她能听懂。不懂英文的人听英文歌曲能不能听见感情?唱《澳门之歌》的容韵琳与唱《故乡的云》的费翔,他们俩谁的感情更深?......太多的问题使得我脑袋疼。这说明我是带着“感情”来和大家一起聊聊的?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20:05 编辑 ]
作者: kareleo100    时间: 2018-1-8 19:46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19:42 发表

唱歌要投入感情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翻唱的歌手就没有投入感情了吗?或者说感情不到位?要怎样才算是把感情唱到位?是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还是自己有相同或相近的经历?是设身处地的投入到作品的场景中去?还是假象出一个情节来 ...
老师文字功底很深,说的话也是句句在理,受教了
作者: lipusibuxiu    时间: 2018-1-8 20:50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19:42 发表

唱歌要投入感情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翻唱的歌手就没有投入感情了吗?或者说感情不到位?要怎样才算是把感情唱到位?是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还是自己有相同或相近的经历?是设身处地的投入到作品的场景中去?还是假象出一个情节来 ...
你在试图用词语摸清感性的脉络,这太难了。文字偏逻辑多一点。感情是什么,不如换个说法:隐藏在基因中的共鸣反应。人类是共情的动物,你会主动观察别人的反应,通过表情、语气,动作,你能察觉对方的状态。这在动物中很罕见。歌词只起促进的作用,让你更容易接受而已。但歌词是次要的,甚至不要。

怎么才算感情唱到位?同一首歌,给不同的高手去唱,能唱出完全不同,但都很真挚的感情,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但好音乐或者好歌手,有共性,他们很纯真。纯真并不是一个判定词,不是“纯真”或者“不纯真”,而是一个程度词。一个好歌手在唱歌的时候,比我纯真10倍,一个更好的歌手还可以更纯真,这么说我就不纯真了?也不是,我尽力但我最纯也只有这样了。所以我唱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打动人。这个描述很怪,但我觉得只有这么说才接近那个意思。。。

具体到唱歌时怎么会好,也没标准答案,对我来说,能说清楚的那种好就是:情绪顶到12分,同时控制一下,只流露7分,还有5分得收着,流露出来的那7分只是个引子,当别人感受到收着的那5分,就感动了。。。听上去很复杂,但人是有这种能力的。还有一些人,好到爆炸,好到我根本说不清楚了,那是因为他的境界在我之上。。。。
作者: yftyy    时间: 2018-1-8 21:20

听音乐如穿衣戴帽,冷暖自知!
听音乐是油盐酱醋,各有所好!
有时音乐听的如痴如醉不能自拔,觉得是听过世间最好听的音乐了,但时过境迁在去听的时候不过如此!
妄言!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8 22:24

引用:
原帖由 lipusibuxiu 于 2018-1-8 20:50 发表


你在试图用词语摸清感性的脉络,这太难了。文字偏逻辑多一点。感情是什么,不如换个说法:隐藏在基因中的共鸣反应。人类是共情的动物,你会主动观察别人的反应,通过表情、语气,动作,你能察觉对方的状态。这在动物中很罕见。歌 ...
呵呵,这个问题看来不是讨论的好话题,因为差不多就是青菜和萝卜的区别。但只要一拿“境界”来说事,这差别可就大了。在同一件事上,人的看法和感受高低,有时候有云泥之别。比如我吃青菜,它就是个青菜味,旁人再怎么让我闭上眼睛去想象,加上魔术手法来催眠,我仍然只能感受到青菜味,无他。至于境界高的,他还能感觉到萝卜味,甚至是排骨味,那我除了佩服还是佩服。我曾有一盘磁带,封面是小提琴4重奏的《梁祝》,也是冲着这个才买的,但磁带的A面就够了,B面是莫扎特的小夜曲。既然买了,顺便也听听吧.....汗颜的是,直到这盘磁带听烂掉,我依然陶醉于《梁祝》,而对莫扎特先生,只能说句:sorry!顿时明白了自己只能赏俗,而不能共雅。
我也一直耿耿于怀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喜欢听的都登不了大雅之堂。直到若干次的在高雅音乐会上呼呼大睡,被一阵阵嘘声轰出门外之后,才痛定思痛的承认,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幸好,我还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我吃不出来的味道,不代表别人也吃不出来,更不会去告诉别人,这里面什么也没有。当然,这的确是和境界密切相关,所以我只要一碰到境界,就像触电一样,触电多了,自然就怕了。就会远离,就会躲开,就会缴械。
作者: lipusibuxiu    时间: 2018-1-8 22:55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8 22:24 发表

呵呵,这个问题看来不是讨论的好话题,因为差不多就是青菜和萝卜的区别。但只要一拿“境界”来说事,这差别可就大了。在同一件事上,人的看法和感受高低,有时候有云泥之别。比如我吃青菜,它就是个青菜味,旁人再怎么让我闭上眼 ...
这个话题是太大了,够直爽也是境界呀,自知也是境界,也是没有标准的。
作者: racingpht    时间: 2018-1-8 23:24

楼上有几位的讨论颇有水平。观战,学习
作者: coollxl    时间: 2018-1-9 01:57

其实我很佩服听一首歌都能听出感情的那一类人………简直高人一等的感觉……
典型的……比如“他”字都像便秘一样的唱法应该就是所谓的感情了,但是我就是听不懂……
还有一种原唱最好党我也不懂。
真的,求高人指点啥叫感情?
作者: 平淡是真    时间: 2018-1-9 05:43

这个不是好鸟还真是一个好鸟,不但文字水平了得,还很谦逊客观,值得学习
作者: 笔想说    时间: 2018-1-9 09:55

引用:
原帖由 kareleo100 于 2018-1-7 21:03 发表
为什么一些国产翻唱歌手如孙露/童丽/赵鹏等的歌典,音效感觉那么好?超过很多原版的或其他的歌曲,甚至很多歌曲听起来都没有他们的声音效果好听
这个得看你喜欢那个原唱歌手到什么程度.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9 10:38

引用:
原帖由 coollxl 于 2018-1-9 01:57 发表
其实我很佩服听一首歌都能听出感情的那一类人………简直高人一等的感觉……
典型的……比如“他”字都像便秘一样的唱法应该就是所谓的感情了,但是我就是听不懂……
还有一种原唱最好党我也不懂。
真的,求高人指点啥叫 ...
一旦进入感性领域,就没有标准可言了,每个人的个体经历体验都不同,有的老歌能引起某人特殊的一段回忆,他会“被感动”,你很难说这个过程只是音乐带来的。音乐在其中可能只起到药引子的作用。而这种个人情感体验,其他人是没法体会到的。所以不用纠结“为什么这首歌别人都能被感动我就不行”这种问题,去找能打动你的音乐就好,别人的体验和你无关。
作者: 平淡是真    时间: 2018-1-9 10:54

记得有一次搞活动,一个丰田中巴坐了二三十个人,我在车上放了一盒红太阳红歌翻唱的磁带,引起了车上那些中老年的同事的共鸣,十几个人一起合着车上的音乐一起跟唱,都陶醉在那些熟悉的旋律里,真的很奇妙。
作者: coollxl    时间: 2018-1-9 14:36

其实,沈音科班出身的孙露唱功比很多所谓歌星扎实多了,不管是现场还是录音棚里表现都非常专业。也别欺负咱们不懂,一些歌星的唱片还不就是一句一句接的……
人到中年,对那种撕心裂肺、如泣如诉、又或激情四射之类需要投入很多的感情曲子逐渐免役,转而喜欢上孙露这种所谓车载CD,舒缓、平淡、干净才是我要的、每每听到她们辨识度极高的声音就有种亲切的感觉。
对于所谓的感情,真的不在乎。因为对现在的我来说,所谓的感情才是味精,我不需要。
作者: qiaolong    时间: 2018-1-9 21:05

哇,大家说得都好有道理呀,我插不上嘴呀。

嘴瘾上来了,这里也来胡说几句。楼主在这里所说的歌手,其实有个统称,叫“翻唱歌手”。也就是说原创的少,翻唱的多。

在早期,之类翻唱为音乐的普及甚至正版的普及立下了不小的功劳,现在全国人民无论贵贱高低,至少都喜欢音乐了,尽管大部分是这类口水歌,随着汽车的普及进而开始买碟了。虽然汽车也可外接U盘,但相比CD为说,难听得太多。

后来,这些歌手也开始慢慢分化,像童丽这类味精过重的,很多人慢慢不喜欢了,有的如孙丽之类比较中佣的,喜欢的人反而更多了,反正我身边的人基本都知道孙丽,童丽反而不如前者知名度高,虽然名字只差一个字。

再后来,这些翻唱歌手也会在大部分翻唱中加入一些原唱了,现在随着选秀节目的出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原创歌手,这些歌手的涌现难道没有那些翻唱歌手的功劳吗?如果不是他们对音乐的普及,全国人民对音乐的观注度哪有这么高。

最后吐嘈一下那些后期处理,让所有的歌听起来都是一个味,所以我现在基本不听翻唱了,直接找原唱(虽然那也是欧美的翻唱),那些原唱的录音基本没有这些翻唱的音效好,但配器不是千篇一律了,声音特点各不相同了,味精少了,反而耐听了。
我发现这些原唱的录音很多配器声很微弱,不像翻唱这么响,但反而更加丰富,对器材的要求也要高得多。

再到后来,越来越不听人声了。。。。

[ 本帖最后由 qiaolong 于 2018-1-9 21:20 编辑 ]
作者: yfydz    时间: 2018-1-10 02:19     标题: 最主要的是口水歌的声音大

1.口水歌的人声和伴奏都比一般歌曲的音量大,大就好听。
2.口水歌的伴奏,录音,混音的专业水准其实都不低,制作偏重音效性,追求的也是好听。
3.我听过唱红藕香残玉潭(簟)秋的口水歌,不过也不难听。。。
作者: qiaolong    时间: 2018-1-10 19:47

引用:
原帖由 yfydz 于 2018-1-10 02:19 发表
1.口水歌的人声和伴奏都比一般歌曲的音量大,大就好听。
2.口水歌的伴奏,录音,混音的专业水准其实都不低,制作偏重音效性,追求的也是好听。
3.我听过唱红藕香残玉潭(簟)秋的口水歌,不过也不难听。。。 ...
是挺好听的,但架不住千篇一律呀,天天吃一种菜,你受得了吗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口水歌都会拨高音,乍听惊艳,久听刺耳,除非你真是在车里那种没高音的音响上听

[ 本帖最后由 qiaolong 于 2018-1-10 19:48 编辑 ]
作者: sin4423    时间: 2018-1-11 18:18

要说情感
举个例子
听听林忆莲的“不必在乎我是谁”
然后再听听所谓的HIFI人声
我觉得后面这些人加起来和林忆莲比起来就是一坨SHIT
这些翻唱的口水歌,也有一些APE
还是推荐下徐雯,杨曼莉,相对还能听得下去,没那么恶心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1 21:20

“哥们儿,今天想吃点啥?”,“想吃点青菜”。“青菜?好吧,不过,说句实话,青菜真的不怎么好吃”,“我倒是觉得青菜怎么做都好吃呀”,“要不这样,这家饭馆的菜品中,有一道菜叫萝卜,你尝尝看?”,“可以啊,但是我还是想来份青菜”,“我说你......好吧,两道菜一起上,我敢打赌,你会扔掉青菜的”,“真的吗?那我岂不是太幸运了”。“等着瞧吧,咱俩什么关系,我能骗你?”,“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我吃惯了青菜......”,“一会就见分晓了”。
“怎么样?萝卜是不是非常好吃?你看我,都快噎着了”,“......说实话,老兄,真的,我不喜欢吃,怪怪的味道......”,“什么?你说萝卜怪怪的?”。“好朋友之间也不能说实话吗?”,“当然应该实话实说,可是,你的实话是判断错误”,“老兄,你这样说不好吧?你说青菜难吃,我也觉得你是判断错误呢”,“我判断错误?你看看青菜的那个颜色,形容人脸色难看,都是形容说菜色,没错吧?”、“萝卜的颜色好看吗?白泛泛的哪里好看了?”,“可是青菜的茎吃起来很容易卡进牙缝里”,“吃萝卜的味道老远都让人反胃”,“青菜的营养很单一,萝卜炖排骨知道吗?”。“看来你是不知道水煮白菜了”,“等等,白菜都出来了?”,“白菜我也很喜欢啊,再说,它们是一家好不好”,“胡萝卜想必你也知道吧?”,“反正,今天我吃了萝卜,真心觉得很不好吃,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忍受了这么久的”,“老天,居然你倒打一耙,要不是你是我朋友,我真的绝不允许青菜这种鬼东西出现在我的眼前”,“老兄,这么说就是太过分了,如果我没有当你是朋友,难道我也能让萝卜这样的鸟玩意儿放在我的餐桌上?”,“你简直不可理喻......”,“你已经无药可救......”,“青菜就是一坨屎”,“萝卜就是一包粪”,“今天我算是认识你了,原来你是一个素质低劣,不讲道理的家伙”,“现在我也算看白你了,原来你也是一个德行粗鄙,颠倒黑白的混账”.......“萝卜好吃”,“青菜美味”......
“哎哎哎,两位,别吵了别吵了,这样,我给你俩一人一桌,分开吃好不?”......
作者: bigdogwang    时间: 2018-1-11 22:20

引用:
原帖由 harbinbeer 于 2018-1-8 11:51 发表


一派胡言。

音色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古典音乐尤其如此。

你觉得老录音好听,是因为你听过高质量的录音,甚至名家现场,可以凭借记忆脑补各种乐器音色细节。

你让一个古典乐盲听老唱片基本是对牛弹琴,但是就算乐 ...
我估计你现场听得不多,我听过许多古典乐的现场,真的不咋好听。当然,好听的有,但一听就喜欢的不会超过30%,我一个听了好多年的古典爱好者,钢琴陪着儿子也考到6级了,她告诉我,许多古典乐都要先预习的,许多曲子要听许多遍才会慢慢喜欢的,不同作者的,受众也是大相径庭。就好比我,老柴,贝多芬,巴赫的都喜欢,但是对莫扎特、瓦格纳,海顿就没感觉。像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之画,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这种经典HIFI碟更是完全听不下去。而萨拉萨蒂这种拉丁风格的是百听不厌。
作者: yfydz    时间: 2018-1-12 22:28

引用:
原帖由 bigdogwang 于 2018-1-11 22:20 发表


我估计你现场听得不多,我听过许多古典乐的现场,真的不咋好听。当然,好听的有,但一听就喜欢的不会超过30%,我一个听了好多年的古典爱好者,钢琴陪着儿子也考到6级了,她告诉我,许多古典乐都要先预习的,许多曲子要听许多遍才会慢 ...

古典跟口水歌的区别难道是一个愉悦耳朵,一个愉悦心灵?
引用:
原帖由 sin4423 于 2018-1-11 18:18 发表
要说情感
举个例子
听听林忆莲的“不必在乎我是谁”
然后再听听所谓的HIFI人声
我觉得后面这些人加起来和林忆莲比起来就是一坨SHIT
没猜错的话,我也喜欢我是歌手版,完美,这首歌就是她的,永远不会有人比她更适合更好。
不同意的是,口水歌比原唱好听的也有,情感其实虚无缥缈,还是好听悦耳论英雄
作者: racingpht    时间: 2018-1-13 00:46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1 21:20 发表
“哥们儿,今天想吃点啥?”,“想吃点青菜”。“青菜?好吧,不过,说句实话,青菜真的不怎么好吃”,“我倒是觉得青菜怎么做都好吃呀”,“要不这样,这家饭馆的菜品中,有一道菜叫萝卜,你尝尝看?”,“可以啊,但是我还是想来份青菜”,“我说你 ...
这个比喻,也对也不对。

有些东西,就是有他的标准。比如品红酒,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红酒,但人家是讲究的。

一个喝二锅头的过去砸场子,是去闹笑话的。绝对,不会凸显这个喝二锅头的有多么牛逼。

那么喝二锅头的怎么办呢?比如我,就安心的喝二锅头,不去掺和那些搞红酒的人的事。让他们去搞,我也绝对不会去他们那里闹。因为我不懂,也不想懂。
作者: sin4423    时间: 2018-1-13 06:38

引用:
原帖由 yfydz 于 2018-1-12 22:28 发表


古典跟口水歌的区别难道是一个愉悦耳朵,一个愉悦心灵?
可能每个人选择不一样
有的人是听音效,口水歌简单舒服, 不费心
我个人喜欢听一些走心的东西
而且对那些修饰的太过分的东西,觉得有点恶心
作者: 笔想说    时间: 2018-1-13 09:42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8-1-13 00:46 发表


这个比喻,也对也不对。

有些东西,就是有他的标准。比如品红酒,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红酒,但人家是讲究的。

一个喝二锅头的过去砸场子,是去闹笑话的。绝对,不会凸显这个喝二锅头的有多么牛逼。

那么喝二锅头的怎么办呢?比 ...
兄弟比喻非常贴切.也好像我是一个喜欢揸越野车的人对劳斯莱斯真不肖一顾.那难道“劳S”不好吗?并不是.个人爱好不同.
作者: chiziqqq    时间: 2018-1-13 10:03

技术在进步,重新制作的翻唱歌音效比原来的好,是理所当然的。喜欢与否属个人喜好,不愿置评。不过在这一堆翻唱女歌手中很喜欢张玮伽的声音,尤物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3 17:23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8-1-13 00:46 发表


这个比喻,也对也不对。

有些东西,就是有他的标准。比如品红酒,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红酒,但人家是讲究的。

一个喝二锅头的过去砸场子,是去闹笑话的。绝对,不会凸显这个喝二锅头的有多么牛逼。

那么喝二锅头的怎么办呢?比 ...
的确,凡是由人定义的事物都有其条条框框,这规矩那规矩。而且,还得是具备了这个行当里的话语权的人来定。如果棋逢对手的话,还能弄出各自的标准出来。其后,才分产品为不同的档次、不同的定位、不同的用途和性能与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为什么这样做?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而高端红酒和二锅头,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产品,从价值上就能区分产品的尊贵与普通,但从喜欢上,未必就有高低之分了。比如,高端红酒好像是格调和品位的象征产品之一,这个理念是谁定的?是人!而且,是一群高端人物和精英们推崇出来的,在他们久而久之的喜欢和带动下,形成了“格调与品位”这种完全是由人的意识主观形成的感觉。劳斯莱斯的好,基本上是共识,首先是它本身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来说,无论是从材料、性能、舒适度、安全性、美观和各种人性化设计等多方面,它都是高端产品,就产品本身而言,没有人会质疑它。只要钱到位,它就属于你,这仅仅是需求的问题。如果,再有钱也不卖,非要达到什么级别的领导和爵位,才能买到。这个限制,就是人为的定义,和产品本身的价值无关。人可以赋予各种事物以象征理念,且为此再加上“附加值”,但不表示事物本身有这个含义。例如,玫瑰花象征着爱情!牡丹花象征着华贵!
音乐大致也如此。音乐虽然不分国界,但是,一定会分民族性和文化性的。有时候,民族性和文化性会掺杂在一起。世界级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基本上是西方的居多?是他们的作品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喜欢?还是少部分“高端”人的偏好?而这些高端的人中,包含东方人吗?就算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喜欢,也包括东方人不?或者,缩小到能够得到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喜欢不?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不了几曲世界大师们的作品。我相信绝大多数西方人听第九交响曲很享受,如同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听梁祝很享受一样,而不是颠倒过来。这是音乐中的民族性。听音乐确实存在欣赏水平一说。那么,当一个人,在没有任何乐理知识和自身五音不全的前提下,能不能听出来茉莉花的好听?阿黛尔的《Rolling in The Deep》我姑父就说很好听,可他是一个文盲,连汉字都不认识啊。如果,一个音乐作品需要人们去努力学习音乐知识,去努力听其门道才能品出其中味,而不是“一耳朵”就觉得好听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样的音乐就是被加上了“象征性”内容了的。尤其是,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的话,更是如此。音乐不是数理化,不是光辉思想,更不是哲学逻辑学,普通人只知其表而难以及里。普通人也不必非要学习和创作音乐作品后,才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是像“狗不理”包子,像“重庆火锅”,像“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既然音乐非要分个高雅与低俗,是不是高雅的就一定好听,而低俗的就一定难听呢?我想,谁都不会这样认为。再反过来说,低俗的是绝大多数人喜欢听的,而高雅的也只有少数人能听得懂且喜欢听的?同样不会有人这样认为吧?衡量音乐作品的好坏,就是要看绝大多数人喜欢不。而往两头走的极少数人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应该成为“标准”。所以,就音乐而言,在没有矛盾和冲突的时候,相安无事各取其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而不是,教导别人说:“你能不能提高点音乐素养?”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5 10:34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3 17:23 发表


衡量音乐作品的好坏,就是要看绝大多数人喜欢不。而往两头走的极少数人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应该成为“标准”。
这个思想很朴素,可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吧,但它是错的。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在绝对艺术领域,艺术就是给少数人欣赏的。之所以被称为“艺术”,这是有门槛的。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
好的艺术本身就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须品,所以,好的艺术没有流行的必要。

听不懂巴赫,听不懂拉赫玛尼诺夫,听不懂德彪西,怪谁?怪巴赫?怪巴赫把调式弄的那么复杂?怪巴赫没有把音乐做得像迪斯科一样简单?怪巴赫没有三个和弦走天下?
你听不懂,是自己没鉴赏力,要么你努力提升自己,要么去听轻音乐,听雅尼,听班得瑞,听马克西姆,听理查德·克莱德曼。但不要转过身来指责说“我听不懂,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音乐”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5 14:33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0:34 发表
这个思想很朴素,可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吧,但它是错的。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在 ...
你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李白的诗难道是普通大众能够读懂的吗?尤其在李白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和他去世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盲人数应该是占了人口的大部分比例。而要读懂李白的诗,除了具有读文识字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对诗人所描述的景象和意境能够高度的感同身受,加上词句间的美妙搭配,才会使人拍案叫绝,得到极大的艺术享受!但对于目不识丁的大多数人来说,李白好在哪里,恐怕一无所知。就算是能把李白诗里的字,一个个都能认得,也不见得能领会其诗意。儿童们背唐诗就是如此。甚至,包括我这种认得多一点字的普通人,也难以洞其诗词的深意之皮毛。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当我看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虽然我饶有兴趣的要准备认真读一读的时候,悲哀的发现,我连第2页都看不下去------实在看不懂!就好比幼儿园的孩子看根号2的数学题一样。这显然不是维特根斯坦的错,而是错在自己无知。同理,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等等文明,能够站在塔尖上的人毕竟是极极极少数人,也只有他们才能和那些创造者们产生共鸣,才有实力拥有,才有机会享受!我相信,我的这个认知,也是基本上所有普普通通的人都认可的,且与你一致。那么,我为什么要说音乐这门艺术“那些往两头走的只有极少数人的喜欢和不喜欢”不能当做“标准”这句话呢?因为,艺术是没有标准这一说的!"艺术"是可将普通事物升华的一种思想、修养,任何事物得到高度的升华都会含有艺术性。而这个升华的力量来源于人的思想、情感。艺术之间又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和关联性,而关联性在音乐艺术上就尤为明显。举个例子,巴赫在创造他的作品的时候,他是在创造曲子所承载的音符呢?还是在他创造的时候,脑袋中就浮现出了要以维也纳爱乐乐团来演奏的乐谱?乐队指挥家是根据什么来告诉吹单簧管的要这样那样吹的?巴赫在创作的时候,他有没有把单簧管的吹法也写进去?或者说,巴赫他老人家必须要提前考虑到,能够完美演绎自己这部作品的所需要的各种乐器,以及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没有,那么,指挥家的理解能力就是关键。而且,如果巴赫本人能够听到这样的演奏的话,会不会满意?认为自己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音乐的关联性!你想他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就是所谓的不同的演绎。不同的演绎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听,或者说,换换口味。一成不变永远是艺术的绊脚石!创新就是突破,突破有时候就是打破,而“标准”则限制了创新和突破。如果可以理解为在“标准”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突破,那也行。但绝不能限定在“标准”之内就是“普世价值”,超出之外就是“另类”。音乐,这个只需要耳朵来决定的事情,不像我理解不了爱因斯坦那样,在我听来,好听就是好听,不好就是不好听。它更不能成为音乐艺术中的标准。但我不会否认大师们的音乐不好听,而是我------听起来不好听!这个“我”,即便累计成千千万万,也动摇不了大师们的地位。
你举的奢侈品的例子不恰当。我们都一致认为奢侈品是好的,都渴望拥有的,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而巴赫们,正如R版说的那样,我是不懂,可我不想懂,也不愿意懂,实在没有要懂的渴望。但是,奢侈品,人人都想要。我的一个想法,音乐,要创造出一个作品,达到人人都喜欢的奢侈品那样的程度,其难度远远大于能得到高端人士喜欢的程度。雅俗共赏的另一个意思是:雅人与俗人都喜欢,都能得到享受。再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里的演奏家们,他们的手机里是不是全是世界级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而没有通俗的、流行的音乐?他们听哪种音乐的时间更长?曲子更多?也许他们和我一样,都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代表着人类音乐艺术的顶峰,但,不怎么爱听。这还真不一定。(我的一个朋友,在我们当地的一个乐队里当小号手,乐队以演奏古典经典曲目为主,他就是这样的)。何况,我什么时候说过“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这句话?或者,有之类的意思?我如果连这个基本的理都无法分辨,还在这里嘚啵嘚嘚啵嘚?李白们、梵高们或许他们的境界只能迫为极少数人服务,而音乐这门艺术中的巴赫们,兼顾不了普罗大众,这是不是局限?我举个例子,《西游记》为什么能做到妇孺皆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虽然每个人在其中获得和认知的东西与程度不一样。难道《西游记》只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
想听却听不懂可以说成是自己的无知,但不愿意去听懂,听着就不喜欢,就是自己的选择!
作者: lipusibuxiu    时间: 2018-1-15 14:58

小孩玩他的童车,和大人玩真车,哪个乐趣大?不一定。小孩的乐趣说不定还大一些。大人玩真车其实是没办法,因为他不能从童车里得到乐趣了。

所以小孩玩童车,以及大人玩真车,都有完全充分的理由。小孩永远更喜欢为他设计的童车。发明一种大人小孩都喜欢的车,几乎不可能也毫无必要。

大人和小孩,是可以沟通的,但不是完全可以沟通的。小孩揣摩大人的世界也没什么用,大人的世界也不见得比小孩更正确。

实话实说,就是没办法玩童车了而已,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无奈。

PS:有一些音乐口味的差异,是宝马和奔驰的差异,另一些是童车和真车的差异。这2种差异是有差异的。

想这些没什么用。听你喜欢的就好。听腻了换,换来换去,说不定就换成真车了,我就是这样。

[ 本帖最后由 lipusibuxiu 于 2018-1-15 15:02 编辑 ]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5 17:34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这里说的是“认为奢侈品应该便宜”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你说的“奢侈品人人都想要”,完全两码事
音乐家通过乐谱创作。“乐队指挥家是根据什么来告诉吹单簧管的要这样那样吹的?巴赫在创作的时候,他有没有把单簧管的吹法也写进去?”——指挥没有本事教会单簧管演奏家如何吹奏,乐器的演奏方法有专门的教师和方法,这是两种不同的分工。说直白一点,指挥负责要求演奏家出正确的声音,但如何出来,指挥也教不了。连正确的演奏都不会,根本没资格进乐队。
“或者说,巴赫他老人家必须要提前考虑到,能够完美演绎自己这部作品的所需要的各种乐器,以及每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和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好意思,这些全部写在乐谱上了,乐谱就是干这个用的。
另外巴赫作曲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呢,巴赫的绝大部分作品也不是为乐队而作。了解一些音乐史再举例更好些。
原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里的专业演奏家们平时都用手机听音乐的,谢谢你帮我普及这个知识点。
演奏古典音乐是他们的职业,出身专业音乐学院,几乎是10岁前开始学习演奏,每天练习时间不小于4-6小时的专业演奏家,没有10年的工夫进不了这种顶级乐队,你说他们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时间更长?
“音乐这门艺术中的巴赫们,兼顾不了普罗大众,这是不是局限?”——这不是局限。因为艺术就是有门槛。没有门槛的,不叫艺术。当然你非要把那些门槛低的大众都能懂的音乐叫艺术,那也无可厚非,你高兴就好

[ 本帖最后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8:04 编辑 ]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5 18:19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7:34 发表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这里说的是“认为奢侈品应该便宜”的错误想法,而不是你说的“奢侈品人人都想要”,完全两码事
音乐家通过乐谱创作。“乐队指挥家是根据什么来告诉吹单簧 ...
一、我没有认为“奢侈品”就得便宜。那还叫奢侈品吗?奢侈品人人都喜欢,如果你把巴赫比喻成奢侈品,对不起,反而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喜欢。
二、为什么要加进单簧管这件乐器?(如果确实加了的话)谁的意思?
三、把所需要的乐器全部写在乐谱上了。谁写的?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种乐器?加一个三角铁,加一个竖琴......谁的意思?巴赫的?
五、演奏家们会不会用手机去听古典音乐?这我无法求证。但他们同样会用手机听音乐。
六、演奏家们听古典音乐的时间更长。这个答案我倾向于认同。因为我从来没有断定过他们听什么时间更长,只是发问。
七、有门栏就是艺术?是不是可以反推出:没有门栏的就不是艺术?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6 10:47

你都说了“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至少说明乐谱是他写的了,为什么还问谁写的呢?乐谱不是作曲家写的难道是指挥写的?
什么要加进单簧管这件乐器?因为乐谱上有啊!难道你以为乐谱上只有音符,没有声部,没有注明用哪些乐器,没有总谱和分谱??(例如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有11个分谱,分成11组给不同的声部和乐器组)如果乐团不根据作曲家的乐谱演奏,那还要作曲家干嘛?写一段主旋律然后让大家自由发挥?乐队自己随便这里加个单簧管那里加个竖琴,那真是见鬼了,只有现代爵士乐才有这种现象吧
了解音乐艺术的复杂性之后你自己就会得出结论。艺术就是有门槛的,无论是艺术的欣赏还是艺术的创作都有很高的门槛,无论是是书法绘画雕塑还是音乐,没有门槛的不是艺术。
作者: la2ygoo    时间: 2018-1-16 10:57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0:47 发表
你都说了“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至少说明乐谱是他写的了,为什么还问谁写的呢?乐谱不是作曲家写的难道是指挥写的?
什么要加进单簧管这件乐器?因为乐谱上有啊!难道你以为乐谱上只有音符,没有声部,没有注明用哪些乐器,没 ...
“写一段主旋律然后让大家自由发挥?”
实际上不是这样吗?编曲就是干这种活的吧。
女子十二乐坊也能用中国乐器演奏交响
作者: 2508    时间: 2018-1-16 11:02

有种说法把这些歌手叫做试音歌手,不要觉得是贬义,要知道他们可是撑起了国产正版CD(非引进版)的半边天哦!由于时代不同,这些歌手的CD录音质量显然是高于2000年以前的录音,歌手本身的嗓音也不错,用来检验设备的人声回放水平,确实比以往的唱片更合适。不过真要用来欣赏,我还是会选老歌手。可以说是怀旧情节,也可以说试音歌手的唱法太中性 ,听不到喜怒哀乐。偶尔听听还行,听多了就厌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听啥就好了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6 11:06

楼上你说的是流行音乐,作曲和编曲变成了一种工作。我说的是古典音乐,范围不同,没有可比性
编曲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原曲(原谱)上改编,配器,但即使是改编之后也是有乐谱的,不是自由发挥。让乐手在舞台上即兴发挥(每次演出都不一样)的那是爵士乐。
作者: la2ygoo    时间: 2018-1-16 11:18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1:06 发表
楼上你说的是流行音乐,作曲和编曲变成了一种工作。我说的是古典音乐,范围不同,没有可比性
编曲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原曲(原谱)上改编,配器,但即使是改编之后也是有乐谱的,不是自由发挥。让乐手在舞台上即兴发挥(每次演出都不一样) ...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种乐器?加一个三角铁,加一个竖琴......谁的意思?巴赫的?”

别人说的也不是即兴发挥,实际上我不知道他说的原谱有没有三角铁、竖琴。但是女子十二乐坊用中国乐器演交响,原谱里肯定没有中国乐器,这改动就是编曲的工作。

我的意思是,我相信不同乐团演奏相同的音乐,应该是能自行编曲增减乐器改动乐谱的(大型乐团和小型乐团的人数都不一样),不是从古到今严格遵守原始乐谱一点也不改动。如果确实是一点也不改动,那就是我错了,没常识。

[ 本帖最后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1:41 编辑 ]
作者: 2508    时间: 2018-1-16 11:31

翻唱并没有什么不好,80年代国内流行音乐起步阶段基本就是靠翻唱,早期从台湾校园歌曲到后来的港台流行乃至国外的流行音乐,通通都翻过。那一代流行歌手还有个统一的绰号,叫扒带歌手。据说当年张蔷靠翻唱就卖出了上千万盒磁带,谁能说她在流行乐坛就没地位了?翻唱超过原唱(或者说比原唱更流行)的,例子就更多了。惠特尼休斯顿的经典名曲I will always love you就是翻唱Dolly parton的。原唱那种典型的美国乡村风格,估计很多人听了都会没感觉。至于国内现在这批歌手,拿我听过较多的江智民而言,听过几张专辑,真的是每首歌都是一个味道,不急不躁,不愠不火,永远都是那么中性。往好说叫品质稳定有保障,往坏了说就是千篇一律。不过确实随便挑首歌都可以拿来检验人声回放质量,人家唱片的卖点就在于此,没毛病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6 11:45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1:18 发表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 ...
正解!没有哪位大师会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去考虑以什么样的乐器去演奏,他只需要创作主旋律,剩下的你们自己玩吧!至于后者怎样理解大师原作的意思,就看个人的“音乐素养”了。所以我一再提醒他:谁写的?谁的意思? 巴赫是管风琴演奏家,当然他还会其他的乐器,那么,后人们用交响乐这个形式来演绎他的作品,是比他自己用管风琴演奏更好听呢还是更能表达出巴赫作品的意思?如果交响乐更能表达,这个尝试又是谁的意思?巴赫本人预见到这个做法吗?如果按照那位朋友的逻辑,没有门栏的就不是艺术。那我就可以随便举个例子,贵州布依族的歌唱与乐器,就不是艺术了?但是,布依族其中的一些唱法是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榜单的。可唱得非常好的这些布依族普通歌者们,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多么高级的演唱教学和培训。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在那样的环境下,基本上都可以胜任。门栏?

[ 本帖最后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12:08 编辑 ]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6 11:46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1:18 发表


“四、你完全没有理解到我提爱乐乐团的意思。我当然知道巴赫时代还没有爱乐乐团,但爱乐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作品乐谱是谁编写的?因为你说,巴赫不会为哪个乐团写曲子(事实上也是如此),那么,爱乐乐团的全体人员根据什么来使用各 ...
如果你指的是古典音乐,那么确实是一点也不改动。
如果是改编作品,比如配器大师拉威尔改编过一些经典音乐(独奏曲变成交响曲,最著名的是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原曲是钢琴组曲改编成了交响乐队版本)之类,但这种改编结果同样也有固定的乐谱,乐队按照改编好的乐谱演奏,不会临时加个什么乐器之类,相当于一次再创作。如果演奏者不能按照创作者的乐谱来演奏,那真的是乱套了...

现代音乐就宽泛多了,你说的女子十二乐坊,那也是一种改编,也有按照原谱改编好的乐谱。
不按乐谱随意演奏的话,就不需要什么作曲家了。这里的重点是“音乐演奏应该按写好的乐谱来”,这个乐谱有可能是根据某个原曲改编的,也有可能就是原创。乐谱上写了有什么乐器就有什么乐器,不是每次演奏时临时凑,今天高兴加个竖琴,明天圆号演奏家请假,这个曲子就不用圆号,没有这么胡来的
作者: la2ygoo    时间: 2018-1-16 12:02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1:46 发表


如果你指的是古典音乐,那么确实是一点也不改动。
如果是改编作品,比如配器大师拉威尔改编过一些经典音乐(独奏曲变成交响曲,最著名的是把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原曲是钢琴组曲改编成了交响乐队版本)之类,但这种改编 ...
实际上我和之前的那位,都没有说不按乐谱来演奏。
我的意思是这个乐谱是不是一成不变,大型乐团那么多人,如果一场演奏中不同曲目需要的乐器不同,那么有些曲目本来没有某种乐器,为了不让某些人一动不动光看着,会不会根据需要编曲将原来没有的乐器加进去呢?如果某个乐团太小,某种乐器没人演奏,会不会编曲用类似的乐器代替呢?我的意思是是不是每个乐团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演出的曲目改编乐谱?不是不需要乐谱。

如果所有古典音乐需要的乐器都是一样,或者某曲目有不需要的乐器,那演奏者确实光看着,那就是我没常识,请科普。

[ 本帖最后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2:10 编辑 ]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6 12:29

有些曲目本来没有某种乐器,为了不让某些人一动不动光看着,会不会根据需要编曲将原来没有的乐器加进去呢?——不会
如果某个曲子不需要某种乐器,此时该演奏者可以下场休息。如果仅是某个曲子中的某个乐章不需要某种乐器,那么该演奏者就是一动不动光看着。比如打击乐声部,敲大鼓的大部分时间都看着,可能音乐最后一个小节才需要他打那么一声鼓。不需要他出声的时候就不能出声。

如果某个乐团太小,某种乐器没人演奏,会不会编曲用类似的乐器代替呢?——没有这回事
交响乐团或者说古典音乐管弦乐团有固定的规模和编制,不会出现少了某个乐器的情况,那就不是交响乐团了。反过来说,一个交响乐团必须配齐所有乐谱上注明的乐器才能演奏该曲,临时凑合不叫艺术,那可能是草台班子

是不是每个乐团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演出的曲目改编乐谱?——不是,那样就热闹了,每个乐队都按自己的方式来,还要作曲家干嘛,你们自己玩就好了。想象一下一首李白的诗,每个抄写的人都按自己的想法这里加个字那里删个字什么的,那就不是李白的诗了,他的诗也没办法流传下来了。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11:45 发表

正解!没有哪位大师会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去考虑以什么样的乐器去演奏,他只需要创作主旋律,剩下的你们自己玩吧!至于后者怎样理解大师原作的意思,就看个人的“音乐素养”了。所以我一再提醒他:谁写的?谁的意思? 巴赫是管风琴演奏 ...
由于对常识的过于缺乏,你这堆胡说八道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我就不回复了。你自己高兴就好
作者: xudu    时间: 2018-1-16 14:39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2:29 发表


由于对常识的过于缺乏,你这堆胡说八道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我就不回复了。你自己高兴就好
虽然我赞同你的观点,但是胸低你说话能否别那么冲,都是网友讨论谁也不比谁高明。
古典不管大小编制,作曲家对各个乐器的旋律必须是有考量和把控的。主旋律烘托不就是靠那么些乐器来大家一起燥起来么。当然各人对这个乐曲的理解不同,稍快稍慢稍轻烧重九浅一深还是次次到底,不同的演奏者指挥家都有不同的演绎,于是同一个乐曲又有了无数的版本。话又说回来,再怎么变忠于原作的程度不同也不至于让人觉得面目全非,绝不能说作曲家就写个主旋律别的乐器大家随意,这确实离谱。

前面离题了一下。下面回到我选择的正题————古典还是口水歌 (这个楼七歪八扭早就和帖子题目无关了)
我相信古话1:曲高和寡
虽说我喜欢的古典寥寥无几,但是我还是认为古典一定是高于口水歌。真理往往不是由大多数人所能掌握,听不懂古典是我的错,我层次不够。但是我不觉得丢脸,我庸庸碌碌,但是我听不懂就是听不懂,我会试着去品尝古典,但喜欢听这首曲子之前,我还是会说“不喜欢”。我也不会硬逼着自己强迫自己去听这些不喜欢的,只有兴致来了,就放一段消遣消遣。另外以自己的口味来评判音乐,我认为自己不够格,哪儿跟哪儿啊!阿炳需要我评判吗?贝多芬需要我评判吗?
我相信古话2:口水歌通俗易懂
古典很高,就如古时候弹古筝需要沐浴熏香,然后正襟危坐。国外古典去现场听,也必须西装革履正装入场,衣着档次低了都算是毛病。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仪式,才能让你的思想更容易地与乐曲取得共鸣。我的亲身经历:半夜醒过来,拿IE800听音乐,突然心血来潮听听红杉仔,以前也就听听开头的炮声听没多久就切了,那次听着就鸡皮疙瘩一身一身的,感觉没多久AB碟就没有了,2个多小时就没了啊~ 半夜2点多醒过来开始听,咋一会会儿就木有了咧?5点多啦!再躺会儿就要起床赶上班了啊!!!真的是好听啊~
口水歌,简单,轻松。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耐听,一个专辑听个二三十遍就没兴趣再听了。经典老歌,但是再经典也是口水歌,听多了真的感觉要吐。就只是听到歌曲前奏,马上脑子里告诉自己这是经典老歌,好歌啊~  但是听下去就又会犯恶心,听到一半就切掉。

再说说器材,动态真的很重要!SC205+MINI-I pro别说听大编制古典了,就是歌手、天籁唱将这种口水歌都不够哇。前面铺垫好好的,到后面所有乐器燥起来、歌手唱歌Hi起来,音箱的动态不够了!!!竟然比前面铺垫那段声音还要轻,声音糊成一团,神马鬼玩意!当时真的有裤子脱了,结果面前的是泰国人妖的赶脚。。。

个人体会,不一定对哈。老烧也来评评。
作者: la2ygoo    时间: 2018-1-16 15:27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2:29 发表
有些曲目本来没有某种乐器,为了不让某些人一动不动光看着,会不会根据需要编曲将原来没有的乐器加进去呢?——不会
如果某个曲子不需要某种乐器,此时该演奏者可以下场休息。如果仅是某个曲子中的某个乐章不需要某种乐器,那 ...
感谢科普。我还以为改编是常态
引用:
原帖由 xudu 于 2018-1-16 14:39 发表

虽然我赞同你的观点,但是胸低你说话能否别那么冲,都是网友讨论谁也不比谁高明。
古典不管大小编制,作曲家对各个乐器的旋律必须是有考量和把控的。主旋律烘托不就是靠那么些乐器来大家一起燥起来么。当然各人对这个乐曲 ...
因为有抽象画、行为艺术这些玩意在,我不信谁比谁高雅,还有什么水平不够不懂欣赏之类。
作者: 痴焦    时间: 2018-1-16 16:44

观察了几天,这个帖子居然没有按套路发展,应该是喜好之争,再到逼格之争,最终撕逼,才符合发烧友的一贯讨论风格。

无论水平高低,境界如何,发烧友都不能进行偏于理性的讨论。

前面很早就有“真他妈贱,上来就找骂”之类的言语,后面也不断有挑衅的字眼出现,居然也没有真正骂起来。

这就没意思了,这也是一种不良之风。

自认发烧友的,其实是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为了证明自己符合这个标签,就需要显示出高逼格,显示出与众不同,任谁都不如自己,就是在高于自己的人面前,也得找出其种种不如自己牛逼的东西出来。

装不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就永远成不了发烧友。

虚心、理性、好学、有修养、不愿意太过于装逼……那发烧友跟普通人哪有区别,没有区别的话,当发烧友有个屁用。

一定要骂街。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6 17:36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6 12:29 发表


由于对常识的过于缺乏,你这堆胡说八道简直让人大开眼界。我就不回复了。你自己高兴就好
到此为止。悲哀的是,我们都觉得自己挺牛逼,其实仍然逃不过青菜、萝卜的角色!
作者: 我的助记符    时间: 2018-1-16 17:57

不管观点,我就说这个论坛真的是藏龙卧虎,很多在各自领域肯定都是大拿,对生活,对事物都有各自深刻的了解,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强。连王总编的淫荡也丝毫不能掩饰他的才气
作者: 不是好鸟    时间: 2018-1-16 21:25

引用:
原帖由 la2ygoo 于 2018-1-16 15:27 发表


感谢科普。我还以为改编是常态
我特意打电话询问了一个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
如果认为经常听大师级古典音乐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这个可以信。若要以为这样久了便会成为雅士,这个难以信。
作者: harbinbeer    时间: 2018-1-16 22:46

引用:
原帖由 bigdogwang 于 2018-1-11 22:20 发表


我估计你现场听得不多,我听过许多古典乐的现场,真的不咋好听。当然,好听的有,但一听就喜欢的不会超过30%,我一个听了好多年的古典爱好者,钢琴陪着儿子也考到6级了,她告诉我,许多古典乐都要先预习的,许多曲子要听许多遍才会慢 ...
确实不多。
也就是国家大剧院艺术之友,中间穿插中山音乐堂和北京音乐厅,bluenote普通会员这些……每年现场消费几万而已。
你爱在家听说明你家条件好,设备好,我家不行……我也没有儿子教我怎么品读,惭愧!
作者: 喝杯茶爾    时间: 2018-1-17 21:22

引用:
原帖由 kareleo100 于 2018-1-7 21:03 发表
为什么一些国产翻唱歌手如孙露/童丽/赵鹏等的歌典,音效感觉那么好?超过很多原版的或其他的歌曲,甚至很多歌曲听起来都没有他们的声音效果好听
就像PS照片一样,能把丑女变仙女
作者: marlowe    时间: 2018-1-18 10:13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21:25 发表

我特意打电话询问了一个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
如果认为经常听大师级古典音乐并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这个可以信。若要以为这样久了便会成为雅士,这个难以信。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Excuse me????
这种瞎话可以说是太不走心了,关键内容含混,模棱两可,退回重写
要知道细节,细节,细节最重要!

“我昨晚21:09分特意打电话问了一下从小玩大的朋友,村头牛大爷小儿子媳妇的大姑妈的三孙子的干爹,赵二狗,他是我们嘎子沟乡远近闻名的赵疙瘩村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兼总指挥,他亲口告诉我,他们乐团每次演奏都不需要什么谱,充分表现了艺术家的潇洒随意,毕竟什么交响乐协奏曲都是我们这样的演奏家再创作出来的”——记住,以后要这么去蒙人,立刻显得细节完美有理有据十分令人信服,知道吗



1958-1972年,20世纪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担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期间,他主持举办了53场面向青少年的系列音乐会,叫做Young People's Concerts。在1959年1月24日的一场题为《什么是古典音乐》("What is classical music?")的音乐会上,他就讨论并定义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本质区别。伯恩斯坦指出,古典音乐:
1) 并不一定比流行音乐更“严肃”
2) 并不一定比流行音乐更“好”
3) 并不一定比流行音乐更"high-brow"(“精英化”)
但是古典音乐必须是严格按照乐谱演奏(或演唱)的“精确”音乐("exact" music),而流行音乐不是。古典音乐作曲家们,会把每个音符严格写下、规定所需要的乐器(甚至规定了乐器的件数),他们还会尽可能多地写下自己认为必不可缺的演奏指示(比如快或慢、强或弱、连奏或断奏,等等)。古典作曲家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详尽地在纸上表达出自己心中的音乐想法,以便使演奏者们能从纸上的乐谱领悟出作曲者的想法,从而尽可能忠实地在乐器上再现。
反观流行音乐,在原创者创作出乐曲之后,别人(或者原创者自己)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重现乐曲。比如,换一种伴奏的乐器、把伴奏乐器换成人声、把人声去掉用某件乐器替代、把副歌去掉并且把高潮部分重复演唱,等等等等。对于流行音乐,这些做法都是可以接受、甚至被鼓励的。
作者: beetho    时间: 2018-1-25 14:55

楼上说的是对的。
作者: 路人甲雷    时间: 2018-3-27 18:08

真是同感啊,以前不喜欢这类翻唱,现在大概年纪大了,开始喜欢温和一点的了,也觉得他们的翻唱简直给了那首歌新的生命
作者: 金沙鲤    时间: 2018-7-14 16:20

喜欢童丽的歌,几乎都是清唱,害得我要淘汰自己的音响
作者: e9527_cq    时间: 2018-7-16 12:26

艺术或许有门槛,但自己层级达不到欣赏不来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也别去BS那些你认为档次不够的,比如我现在听纯音乐和民谣多一些,也没必要去讽刺听动次打次的;听古典听交响乐的,也没必要非要体现出优越感来。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就很好呀~
作者: barnd    时间: 2019-9-7 07:36

赵鹏是不错
作者: ald1    时间: 2019-9-7 08:20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判断别人的爱好!
作者: xufei1977    时间: 2019-9-10 23:53

老烧们谈论的难道不就是艺术和技术的问题吗?我理解为艺术就是作品感人,技术就是适当的表现技法。技术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人们喜欢的技法是不同的,比如古典油画技法到现实主义再到后来的印象派、现代派,古典主义末期印象派举办的画展不就被当时的人们喷为拿着颜料往画布上丢吗,但是现在再回头看谁会说印象派不好?像韩红,典型的技术强于自身的艺术,基本功扎实,嗓音绝美,就音乐造诣上来说绝对超越刘德华、张宇。刘德华身处中国流行音乐大盛行的大时代,就像早期印象派,首先就符合时代潮流,流行音乐、MTV对封闭几十年的内地人们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说四大天王唱功怎么样真的不敢恭维,但是他们的唱腔技艺能更好的诠释流行乐,作品有内容,能引起更多人感情共鸣,这就是技术适合艺术,加上声像技术的结合、偶像情节,刘德华就是流行乐坛的天王。最后说说口味,大学的时候室友说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谈到某一个艺术流派的时候另一位同学进行了一番批评,我这个同学说:“你可以说你不喜欢,但是你不能说它烂。”不同的口味总有适合的人群,小苹果也有喜爱它的人群,交响乐也有喜爱的人群,没必要你骂他他骂你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正常,最后说说所谓的口水歌,我大概理解成光有技术(风格)没有艺术(灵魂)的歌手吧,确实还不能引领一番风骚,因为它离艺术尚远~~
作者: xufei1977    时间: 2019-9-10 23:59

其实判断起来也很简单,能够打动人的都是好音乐,只需要打动部分人——艺术从来都不是为大部分群体服务的,具体的艺术只为具体的人群而生。
作者: fidodido    时间: 2019-9-11 12:19

好听是王道。
作者: myspsky    时间: 2019-11-15 11:54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号称的发烧靓声都是这样,刚开始听几首歌感觉还不错,挺多了都一个味,无法打动我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0:39 发表
发烧唱片的翻唱歌手基本上是录音棚歌手,声音经过修饰的。不认为他们的音效感觉有多好...童丽只会用气声,赵鹏只是低音天赋好,孙露...没有get到她有什么特别,这类歌手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唱任何歌都会变成一个味。换句话说, ...

作者: dday    时间: 2019-11-15 16:17

引用:
原帖由 平淡是真 于 2018-1-9 10:54 发表
记得有一次搞活动,一个丰田中巴坐了二三十个人,我在车上放了一盒红太阳红歌翻唱的磁带,引起了车上那些中老年的同事的共鸣,十几个人一起合着车上的音乐一起跟唱,都陶醉在那些熟悉的旋律里,真的很奇妙。 ...
能引起共鸣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者: lilijiejie    时间: 2019-11-16 14:39

引用:
原帖由 myspsky 于 2019-11-15 11:54 发表
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号称的发烧靓声都是这样,刚开始听几首歌感觉还不错,挺多了都一个味,无法打动我

作者: 讲不出再见    时间: 2020-1-12 22:09

音响煲机听《梁祝》《渡口》  《加州旅馆》  交响乐(英文名不知道),放了100个小时,听得我想吐,我估计几年都不会再放这几首曲子了。
作者: v998v998    时间: 2020-1-13 01:37

虽然童丽、孙露听长久了会听到吐,但过了几年,偶尔再听几首,也觉得不错。
烦躁时听一些悠扬的乐曲,无聊时近一些激情的乐曲,甚至原先一直不想听乐器乐曲,有时也觉得还不错。
交响乐现场听得不多,有一次差点睡着(为了不让自己失态硬撑着好辛苦 )。后来每次听交响乐,先查节目单,查资料,查背景,乐曲表达的内容。。。。。才能听出有这么个意思,这个还是我听出来的吗 ,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再睡着
有天赋的人可能直接听懂,可惜本人愚笨,一些我认为旋律非常优美的——基本上大众都认为优美的,想想,自己也就是一个俗人
作者: iamsydtt    时间: 2020-2-17 14:33

主要是编曲,录音和后期吧
作者: 51577114    时间: 2020-2-18 12:42

孙露有一些都是KTV模式录音的,有些歌曲都是失真的。
作者: 晚睡晚起    时间: 2020-8-22 23:18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1:36 发表
“欣赏音乐离不开旋律和音质”
音乐的三大元素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音乐不仅只有旋律。只能欣赏旋律的话,还不算完全欣赏音乐。
至于音质,当然音质越高越好。32k的音质和320k的mp3音质没法比,但是,音质仅仅是欣赏音乐的及 ...
音乐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需要承载的,音质好的录音能更完整的呈现灵魂,虽然没有任何录音能够完全还原现场,但毫无疑问,越接近现场的录音越动人,越能快速的甚至直接的震撼你,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单声道录音怎么可能与现场演奏同日而语?也许你一耳朵就湿了,但干巴巴的单声道录音却可能需要更长的前戏去渗透你的审美
作者: xtgh2004    时间: 2020-8-23 03:18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0:39 发表
发烧唱片的翻唱歌手基本上是录音棚歌手,声音经过修饰的。不认为他们的音效感觉有多好...童丽只会用气声,赵鹏只是低音天赋好,孙露...没有get到她有什么特别,这类歌手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唱任何歌都会变成一个味。换句话说, ...

作者: 附加组件    时间: 2020-9-2 15:33

不少音响测试碟,发烧碟,都是浓浓的味精味,让人感觉自己的器材好像很厉害,但是一换上正常的歌曲,就有种云泥之别,器材的优缺点原形必现
作者: csoka2020    时间: 2020-9-12 22:13     标题: 个人感觉仅仅就是音乐后期做得好而已

音染适中,讨好耳朵,大概如此
作者: Weyi    时间: 2020-9-29 21:19

偶尔听听口水也无妨。

再说我一直觉得器材到了一定阶段,后面加的天赋点都是偏的,或者口水、或者交响乐、或者摇滚、等等,自己喜欢就行。

听音乐也能听出个高低贵贱,那就搞笑了,拜托自己回家多听听音乐陶冶下自己吧。
作者: 倾听美妙    时间: 2020-9-30 21:46

听歌曲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感觉,无法量化,自己感觉好,那么它就是好的,无关其它!!!
有人将此类歌手归类为翻唱歌手,用以区别原唱,认为翻唱歌手的演绎是没有灵魂的,甚至有版权上的侵权行为,自然比不上原唱好,所以自己只听原唱。
那么,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原唱与原创。 歌曲有词作者和曲作者以及演唱者,多数时候并不是同一个人完成的,那么词和曲以及演唱者在一个作品中谁更能代表作品本身的意境?

以歌手韩红和那英为例,没人怀疑她们的唱功,但他们基本上都是买原创作者的版权,自己并不写歌;对应的,就有词曲作者只创作,卖版权,自己从来不公开演唱。那么他们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唱?

同样一个音乐作品,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演绎,自己喜欢就好。
作者: omnKP    时间: 2020-9-30 21:52

引用:
原帖由 倾听美妙 于 2020-9-30 21:46 发表
听歌曲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感觉,无法量化,自己感觉好,那么它就是好的,无关其它!!!
有人将此类歌手归类为翻唱歌手,用以区别原唱,认为翻唱歌手的演绎是没有灵魂的,甚至有版权上的侵权行为,自然比不上原唱好,所以自己只听原唱。
那么,我 ...

作者: ku1234    时间: 2020-11-12 08:22

听楼上老师的指导受益匪浅。
作者: 一轮新月    时间: 2020-11-12 21:57

引用:
原帖由 racingpht 于 2018-1-13 00:46 发表


这个比喻,也对也不对。

有些东西,就是有他的标准。比如品红酒,虽然我一点都不喜欢红酒,但人家是讲究的。

一个喝二锅头的过去砸场子,是去闹笑话的。绝对,不会凸显这个喝二锅头的有多么牛逼。

那么喝二锅头的怎么办呢?比 ...
我现在才刚刚看到这个贴子,突然发现R版主的情商好高!
作者: 一轮新月    时间: 2020-11-12 22:17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5 10:34 发表

这个思想很朴素,可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吧,但它是错的。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在绝对艺术领域,艺术就是给少数人欣赏的。之所以被称为“艺术”,这是有门槛的。
认为艺术都应该流行(大众),就像认为奢侈品都应该便宜一样无理。
好 ...
我非常赞成你这个观点!艺术之所以是被称为艺术注定就是小众而得不到被大众欣赏的!
我近3年没上这个论坛真错过了不少贴子!看这位古典爱好者在2年前几乎是一个人独立支撑了一路…… 理解!理解!
作者: 一轮新月    时间: 2020-11-12 22:19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18 10:13 发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乐队工作的朋友,验证了我们是对的”,Excuse me????
这种瞎话可以说是太不走心了,关键内容含混,模棱两可,退回重写
要知道细节,细节,细节最重要!

“我昨晚21:09分特意打电话问了一下从小玩大的朋友,村 ...
下半段这话估计很多人会看得云里雾里………… (古典爱好者除外)
作者: oaker    时间: 2020-11-12 22:27

孙露/童丽/赵鹏的歌虽然上不了台面,但也没那么不堪,唱功录音混音的水平还是有的。

但是这类唱片其实不是为了表现歌的,是为了表现喇叭的,是怎么让音响出的声更好听,整个 环节都是为了伺候喇叭来制作的。就是为了出来的声音让人舒适,音乐水平是排在其次的。

所以这类歌手最大的弊病就是模式化,千篇一律,听两首可能还行,听多了全一模样,什么歌都只用一种唱法,或者是只唱一类歌,只让自己的嗓音发挥在音效最好的那个区域,全部都是为了最终喇叭效果服务。

[ 本帖最后由 oaker 于 2020-11-13 10:04 编辑 ]
作者: 开元盛世    时间: 2020-11-13 09:44

赵鹏的歌曲乍听确实惊艳,连续听几首的话实在是受不了
作者: 一轮新月    时间: 2020-11-13 13:59

引用:
原帖由 不是好鸟 于 2018-1-16 11:45 发表

正解!没有哪位大师会在创作音乐的时候去考虑以什么样的乐器去演奏,他只需要创作主旋律,剩下的你们自己玩吧!至于后者怎样理解大师原作的意思,就看个人的“音乐素养”了。所以我一再提醒他:谁写的?谁的意思? 巴赫是管风琴演奏 ...
这个是我见过的最荒谬最臆测最搞笑的回复。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差到没边了的那种!扯都扯不圆了。
作者: 顾步非烟    时间: 2021-3-12 09:40     标题: 高手太多了

涨见识了,学到了不少,我就是听音比较杂一点,各种类型都听。民乐、华语听得多一点,交响少一点,只要自己喜欢就让自己去享受。如果听不懂的就去感受它的旋律,音效就行了。前提是自己的设备要适合自己。享受音乐、享受人生、有时也折腾设备。
作者: 木加木    时间: 2022-4-17 00:04

引用:
原帖由 marlowe 于 2018-1-8 10:39 发表
发烧唱片的翻唱歌手基本上是录音棚歌手,声音经过修饰的。不认为他们的音效感觉有多好...童丽只会用气声,赵鹏只是低音天赋好,孙露...没有get到她有什么特别,这类歌手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唱任何歌都会变成一个味。换句话说, ...
说的太对
作者: pxy123    时间: 2022-4-22 19:58

一个是嗓音好.一个配乐针对性
作者: yt_wangtao    时间: 2022-5-2 07:32

发烧音乐是经过后期处理,歌手都是千挑万选的,音色比较完美,乐器的音色处理也是完美的,都是有层次感
作者: 流水无情    时间: 2022-7-9 11:33

童丽的声音听了2分钟就直接删除了。浪费存储资源。孙露的声音还是很有味道的。




欢迎光临 天声论坛 (http://tslt.tech/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