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其他] 请教各位老师,到底数码味道和模拟味道分别是什么味道?

请教各位老师,到底数码味道和模拟味道分别是什么味道?

总有一部分自称是老烧的经常会说,某某某音箱或者功放有浓浓的数码味道或者是模拟味道,而且说的头头是道,我自己力求能够理解他们的各种难以理解的语言,但是,结果就是,不仅不知道其然,而且更不知道其所以然。具体的文章在这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913502
机器是机器,人是人,毕竟再怎么样处理的音乐信号都要变成模拟信号让音箱发出声音。所以今天在这里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如果音源是纯正的,那么从人的耳朵角度听的感觉,到底什么是数码味道?什么是模拟味道?

[ 本帖最后由 netmale 于 2025-4-16 17:50 编辑 ]

TOP

模拟味和数码味,最初是感性发烧友创造出来的拽词(还有形容泛音丰富的松香味等等),这些词用的人多了以后,有时理性发烧友也会用。

其实不复杂,

音色层面,
实际上只是偏暗的音色,但是在感性发烧友的嘴里会美化成模拟味,
而另外那些偏亮的音色,在感性发烧友的嘴里却会被丑化成数码味,

音质层面,
失真小的声音,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发烧友经常都会描述成模拟味,
失真大的声音,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发烧友经常都会描述成数码味,

就这么简单。

TOP

下面是Deepseek的回复感觉有些不科学啊

从听感与技术角度解析“数码味”与“模拟味”

在音响发烧圈中,“数码味”与“模拟味”是描述声音风格的感性术语,本质上是不同技术路径(数字与模拟信号处理)对音质的影响在听感上的主观体现。以下从听感特征、技术原理及设备差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听感特征对比
​模拟味(Analog Sound)​
​温暖厚润:声音低频饱满有力,中频人声富有“肉感”,高频柔和不刺耳,类似黑胶唱片的绵密感14。
​自然松弛:乐器泛音丰富(如吉他弦的余震、鼓腔共鸣的弹性),声场宽松不紧绷,仿佛置身现场14。
​谐波染色:模拟设备(如电子管功放)会引入偶次谐波失真,听感上类似“柔光滤镜”,赋予声音情感色彩16。
​典型代表:黑胶唱片、磁带、电子管放大器。

​数码味(Digital Sound)​
​清晰冷硬:高频细节突出但可能尖锐(如齿音明显),低频干净但缺乏弹性,整体听感“干燥”14。
​精确直白:乐器定位精准,但声音边缘锐利,类似数码照片的“刀割感”,缺乏自然过渡148。
​失真类型:数字信号量化误差可能引发奇次谐波失真,产生刺耳的“金属感”或“塑料感”27。
​典型代表:低端DAC、晶体管功放、压缩数字音频文件。

二、技术原理差异
​信号处理方式
​模拟信号:连续波形直接记录和放大,保留声音的完整谐波结构,但易受噪声干扰(如黑胶底噪)16。
​数字信号:通过采样和量化将波形离散化,形成阶梯状数字编码,虽抗干扰能力强,但量化误差会导致波形“台阶化”失真25。
​谐波与失真的影响
模拟设备(如电子管)的偶次谐波失真(如二次谐波)被感知为温暖,而数字设备的奇次谐波失真(如三次谐波)则显得刺耳17。
数字音频的“干净”源于高信噪比,但过度追求低失真可能牺牲声音的自然泛音,导致情感缺失14。
​DAC与功放的关键作用
数字音频需通过DAC(数模转换器)还原为模拟信号,低质量DAC会加剧“阶梯状波形”的听感问题27。
数字功放(如Class D)效率高但可能引入开关噪声,而模拟功放(如Class A)虽低效却更接近连续波形特性68。
三、设备与场景的影响
​音源质量
高码率无损音频(如DSD)可减少数字量化误差,接近模拟听感;低码率MP3则易暴露“数码味”15。
模拟介质(如黑胶)的母带处理更注重动态保留,而数字母带可能因压缩导致动态范围损失14。
​主观偏好与技术趋势
部分烧友追求“模拟味”是出于对复古音色的情感认同,而非绝对保真14。
现代数字技术(如MQA、高解析音频)已大幅改善听感,模糊了数码与模拟的界限16。
总结
“数码味”与“模拟味”的本质差异源于技术路径对声音谐波结构、动态响应和失真的不同处理方式。数字音频追求精确还原,但可能因技术局限显得冷硬;模拟音频通过失真和噪声赋予声音情感色彩,却牺牲了保真度。实际听感需结合设备性能、音源质量和主观偏好综合判断。若追求自然耐听,可选择优质DAC搭配暖声功放;若偏爱复古情怀,黑胶系统仍是经典选择

[ 本帖最后由 tiger_dch 于 2025-4-16 18:21 编辑 ]

TOP

按照我的理解和学习,走访。
多数发烧友会把音质更好的音响称之为模拟味,和具体是数字化还是模拟没有关系。

其次会把自己喜欢的音色称为模拟味,和具体是不是模拟设备有时候也无关。

最后是真正的模拟音频设备,比如黑胶,无解码的系统,它经常需要在唱头放大器预设均衡电路,补偿高频的缺失,但各家唱头放大器的补偿预设值不一样,最终导致了平衡度各有不同,有些发烧友称各种不同平衡度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模拟味。但有趣的是经常会因为各自喜好的不同而分裂矛盾,指责对方的模拟器材有数码味。


总编已经总结的很经典了

TOP

耳朵孔正对音箱:数码声
3米外音箱侧面:模拟声
如果无法区分 请到三甲医院检查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总编 于 2025-4-16 18:06 发表
模拟味和数码味,最初是感性发烧友创造出来的拽词(还有形容泛音丰富的松香味等等),这些词用的人多了以后,有时理性发烧友也会用。

其实不复杂,

音色层面,
实际上只是偏暗的音色,但是在感性发烧友的嘴里会美化成模拟味,
而另外 ...
太感谢王总编了,你说的就是我想表达的。就像咱天声论坛所说的“温暗流”(被外面某些人美化成模拟味道)和明媚流(被外面某些人丑化成数码味道)只是音色区别,不分高低。但是在某些人嘴里就成了有褒贬意味的模拟味道和数码味道。理解了,原来所谓的模拟味和数码味又是一套忽悠的工具而已!
引用:
原帖由 jimmyheiying 于 2025-4-16 19:20 发表
按照我的理解和学习,走访。
多数发烧友会把音质更好的音响称之为模拟味,和具体是数字化还是模拟没有关系。

其次会把自己喜欢的音色称为模拟味,和具体是不是模拟设备有时候也无关。

最后是真正的模拟音频设备,比如黑胶, ...
今天各位老师的回答,让我心里更加清楚,数码与模拟其实只是技术路线的不同,在现代音频处理与音箱技术越来越先进的前提下,已经不是传统的理解方式了,谢谢前辈。

TOP

引用:
原帖由 netmale 于 2025-4-16 17:06 发表
总有一部分自称是老烧的经常会说,某某某音箱或者功放有浓浓的数码味道或者是模拟味道,而且说的头头是道,我自己力求能够理解他们的各种难以理解的语言,但是,结果就是,不仅不知道其然,而且更不知道其所以然。 ...
所谓“老烧”就是用一堆不明觉厉的词汇,连自己带身边的人给一起忽悠瘸的人。“老骚”捅的词都比较隐晦、抽象、模糊、朦胧,连他自己都没弄清楚,新烧友不必理会。王总编总结的很到位,通俗易懂

TOP

仅存在于特定年代烧友脑海里的名词。虽说有一些群众认可度稍高的大致解读方向,但若要精确量化,只能等脑机接口完全成熟。

TOP

就是科学hifi和玄学发烧,随着技术的进步,声音越来越清晰,失去了hufi的美化,自然而然有些人开始不习惯了,认为这是数码味呗。

TOP

还有音乐味,都是发烧友发明的单词。

TOP

 12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