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玄学大全——老刘再次猛批音响玄学
摘录自《胆机世界》 2005年第10期
2005香港Hi-Fi/Hi-Vi展示会,买价 100元门票即JSMR神奇晶片,另还送一LEO录制的精选CD和Hifi龙虎榜
提到JSMR神奇晶片,描述如下:
JSMR神奇晶片细如拇指,只要放在CD机之上,即能令CD音效即时提升两成以上,本刊主编认为这是他近年用过最玄妙而又最见效的音响附件,希望发烧友用过之后,从此沉迷Hi-fi,不能自拔。
(笔者评,如果这东西真有效,我想每个制造CD机的厂家都要批量购进了,而且成本极其低廉,成本岂不是大省,何苦再去苦苦钻研线路和元件匹配,真实普天下莫大的讽刺!)
类似还有《发烧音响》》音响写手弹弓杨在《Hi-fi圣经》里就如何玩出靓声这样写道,欲想系统音色更幼滑和轮廓更鲜明,在机顶放一小件杭州真丝亦佳。欲想使音色多一点光泽和质感,在机面放一枚大头针都可以提升其效果。类似的还有诸如放弹弓多一点活生感,弹跳力和泛音,CD机盖上放凹形紫檀座增多高频细节,空气感,韵味;在机底放起皱纸或布可以使音色较醇和圆滑云云。
每每看到这类东西,我总是感概万千,也愤懑不平。像这些伪科学,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试问他们,这些东西的理论依据在哪里,他们又敢不敢盲听来验证他们所说的这些把戏,竟还堂而皇之地在书刊杂志上发表他们的这些所谓的秘笈,真系误认子弟,每当看到类似文章,对于该文的作者的,我总是不敢再对其有所感冒。
下面引用《音响的迷思》一文的某些片断来驳斥以上伪科学:
“比如,在很多杂志上许多朋友大谈“cd机下面加了三个铜脚锥后声音就是和原来的木脚锥不一样!”和“功放的下面用了几只美国进口的橡胶脚垫后,声音好得多了!”之类(省略若干澄澈、通透、甜美、结像力之类的形容词)。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搞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于是乎心悦诚服,击节赞叹,对各位烧友的耳朵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看了很多篇此类文章之后才发现,各位烧友对声音的改变一律只有听感的描述,没有任何理论解释。好,就算是您还没把理论总结出来,但是总得让事实说话吧?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您有没有做过盲听实验?请几位所谓的“金耳朵”坐在一间听音室里,音箱在听音室里,功放和cd机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播放同一曲目,通过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决定是否在cd机和功放下面垫东西,试100次,看看每一位的正确率是多少。如果只有50%左右,我不靠耳朵听,光靠猜也可以办到。如果觉得100次太多,30次也可以,但是不能太少,否则偶然性太大。
如果哪位高手对器材做了什么改变,有感受打算写出来的话,我希望文章中有以下几点:
一、采取的措施
二、 改变的原理(即该种改变为何会对音质造成影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三、 听感的描述
四、 实验科学性的证明。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声音造成影响,即使只在cd机或者功放下面加几个角锥,最起码也是改变了听音室内的空间状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种改变是否能够被人耳分辨出来。
音箱是个喇叭与箱体的组合,喇叭是音源,箱体是共鸣腔,不同的脚架或者脚钉因为和音箱箱体的接触面积、方位的不同和制作材料有差异影响了箱体的振动,从而对发声产生了影响,这个道理可以理解。众所周知,歌唱家的身体就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个大的“音箱”,但是如果哪位朋友说,帕瓦罗蒂穿着皮鞋与布鞋演唱的 “音效”不同,而且能够听出来,我就不敢苟同了。
如果说cd机和功放下面加三个脚钉真可以改善音质的话,我怎么从来没见过厂家直接出售3只脚的cd机和功放?好像也没有哪个厂家把脚钉当作cd机和功放的标配出售?我怕是因为自己见识太浅,又特意去请教了一些器材店的老板,他们很谨慎的告诉我:“不敢说没有,但是99%的cd机和功放都是4只脚的。我们见过的最多的原配有3个脚钉的器材就是炒菜用的铁锅。”
也有朋友说cd机下面加脚锥是为了防震,从我本人目前掌握的知识来看,家用cd机只要放在一个基本水平的面上就可以了,根本无须防震措施(除非地震或者cd机在放音的同时在做剧烈运动)。普通电脑的光盘驱动器,身处在一个做工很一般的铁皮箱子里,箱子里最少有一个电源风扇和一个cpu风扇在转动,至少有一块硬盘在转动,工作在如此“恶劣”环境之下的cd-rom,整张盘的数据读取下来,一个字节都不会错,说明光头读取数据并不需要很高的要求。有的朋友提出,计算机的cd-rom和cd机的纠错方式不一样,因此cd机转盘的优劣对音质的影响极大。我没有做过实验,没有权利乱说,但是有没有人找一找音频cd的白皮书之类的,看一看音频cd的纠错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误码?规定误码率是多少?是否能够被人耳察觉?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实在搞不懂cd机的所谓 “时基抖动”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就是无法在正确的时间为解码器提供数据吗?误差的时间范围有多大?多少毫秒?还是多少微秒、多少纳秒?有多少纳秒的误差将会导致什么结果?顶级机的抖动是多少?普通机的抖动是多少?有没有具体数字?到底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生产厂商根本不想为这个问题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
当然,大多数烧友家里不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测试,但是切断心理暗示的各种途径,自己坐在那里蒙住眼睛听音,找个朋友用几套线材来回换换(甚至假装换线,而只搞点声音出来),听上几次,看看是否能听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不难办到的吧?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位听者听不出几种器材之间的区别,那么对于这位听者来说这些器材就没有区别,选择便宜的即可。有区别,还要能听出来才算数。
有些朋友发烧的热情很高,平时天天抱着杂志看,或者上网聊天,没有太多机会实际接触贵价器材,就算偶尔接触,也很少有同时比较的机会,一旦和某种器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就“惊为天人”,到处大谈感受。须知听音的感受不但和设备、听音环境有关,和听音者的情绪、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生理条件等等关系也很大,如果不是当场对比,那么感受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就很难说了。对自己不熟悉的器材发表看法就像评论自己并不不熟悉的人,难免走眼。
经常接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有感受:身边有个专家很好,但是有个菜鸟级的电脑发烧友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他们的特点就是热情如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数知识来自书报杂志,脑子里有一大堆所谓“秘技”,对高配置的机器有深厚的感情,甚至达到崇拜的地步。看到任何人的微机都觉得还有优化的余地,不但动口,而且勇于动手,至于引起什么后果往往出乎大家的意料。如果拜托他们来为你组装一台微机,十有八九会是一堆他的“梦中情人”的组合,至于实际效果,关键要看运气。现在发烧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很多烧友有热情,乐于助人,也不是某某的“托”,只有一点:缺乏实际经验,缺乏比较,看法不客观。把多少万元以下的器材统称为laji,更是这些朋友的口头禅。
从我的观察来看,真正高水平,有修养的烧友往往开口十分慎重,惜言如金,生怕贻笑大方,总是随便发表看法的大多是我这样的菜鸟(就象新司机总是渴望开车一样),一有点感受恨不能发布到全世界。不光发烧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就是现在报纸杂志上的高水平文章并不太多的原因。
我朋友的母亲是评酒师,评酒的过程是很严格的,很多种酒都统一包装起来,从外观分不出牌子,避免倾向性,品酒前不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不许感冒之类的,要求很高。更重要的是,都是同一时间,同一批人进行评测,根据标准打分。而且在品了一种酒之后要清水漱口,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品下一种,另外不会一天品很多种酒,以免影响判断。当然这些人的个人偏好、口味会对分数有影响,但是由于参加品酒的人很多,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影响不大,结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酒的情况和hi-fi器材有些相似,各种各样的酒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达到了一定质量水平之后,除了同种类型的酒可以互相比较之外,其他情况下基本不具有可比性。哪位敢说白酒比啤酒好?黄酒比红酒好? ”
写完这些,我的心情有点沉重,很多东西在外人或者理智的发烧友看来,明显是伪科学,但是却照样有人信,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有部分烧友已经高烧得走火入魔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为发烧而“发烧”,如果此文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他们正常的发烧理智,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注:这股歪风邪气,以香港刮的最盛,当然我相信香港大多数的发烧友属于理智一族。且此文并非针对个人,只是针对现象。若有得罪,请多多包涵!衷心希望大家一起来抵制音响界的伪科学,从我做起,还音响界一片明朗的天空。
自己在家,随便你怎么捣腾,哪怕你说在CD机上放块嫩豆腐,音色从此细滑三分也无可厚非,但若是拿出来传经授道,就可是要负起责任来,否则就有误人子弟的重大嫌疑了!